索引号: | 621026kjj000/20220829-00008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2-08-29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公示公告 |
宁县“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宁县“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宁县科技工作将全面落实“科技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一、“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宁县科教兴县战略实施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科技进步工作的意见》、《宁县科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和措施。县政府对科学技术支出逐年加大,科技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科技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以来,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努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全县共组织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社会民生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6项(其中部列1项、省列14项、市列37项、县级124项),投入项目资金960万元。共取得科技成果43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1项,共荣获科技进步奖3项(获部级奖励1项,市级奖励2项)。通过培育技术市场、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推介活动,使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上升。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加快了科技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科技惠农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继续深入实施科技惠农战略,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先后在粮食、油料、林果、蔬菜等作物的种植和畜牧养殖业上,大规模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共示范推广农作物、畜禽新品种22个,引进推广新技术43项;特别是以优质丰产小麦、九龙金枣、甜辣椒、伊丽莎白甜瓜、美国西芹、波尔山羊、优质大豆、西门塔尔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品种在我县安家落户;新型环保沼气池、高技术果蔬保鲜贮存、果实套袋、网袋包装、胚胎移植、节水灌溉、沼气利用、生物防治等高新技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8%以上。
3、科技创先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在全县组织开展的争创全市科技工作先进乡镇和企业技术创新示范活动成效显著。目前,全县18个乡镇全部荣获“全市科技工作先进乡镇”称号,18户企业获得“全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通过创先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等科技推广服务机构76个,建立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8个,发展各类民办科技协会、专业技术服务队72个,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各3处,培育产业富民科技示范乡镇2个,培育科技示范户300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处。全县上下强力推进工业突破战略,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大技术创新改造步伐,共完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2项,投入技术开发改造资金6500多万元,使部分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县知识产权水平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件,发明专利质量不断提高。
4、科技特派员工作服务机制形成。结合“联村联户”活动的开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全县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78人(次),分布在147个村、 52个示范点和6户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25个。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项目21项,推广新技术32项,服务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360元。
5、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县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系沟通,广泛开展院地院企合作,真诚聘请高层次技术人才,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依靠科技合作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着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陕西师范大学、甘肃农科院、陇东学院等21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名,17个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大多数为本乡镇、本部门聘请了科技顾问,培养技术人才60多人,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68项,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5项,累计引进资金75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6、科技宣传培训成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县认真组织开展“科普之春(冬)”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创新了“143”塔式科技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678期,培训人员50万人(次),共印发科技资料112.5万份(册)。通过扎实的宣传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加大科技信息宣传工作力度,累计报送科技信息621条,其中省科技厅网站采用167条,市科技局网站采用434条,宁县政务网站采用192条。
二、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科技进步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市先进前列,创新环境和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技发展规律及具有县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项目开发研究,在重点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科技水平高、在市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科技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2、主要目标:
——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主要农作物品种3-5年更新换代一次。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发展行业协会、合作社,推进示范点、示范户、示范片建设。建成5个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建立10个科普示范村;创建5个科普示范乡镇。
——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我县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3-5家知名企业和3-5个以上名牌产品;农业主要优势产业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形成5个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城镇化、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等社会领域的发展,缩小与省内先进地区间的差距,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显著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工业、农业竞争力。到2020年,完成苹果、设施瓜菜、宁州肉羊等三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比2015年提高20%,形成10个以上县级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培养县级以上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50人以上,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 知识产权显著优化。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衔接,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检查力度,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每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0件以上;到2020年,培养3-5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现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加大知识产权经费投入,确保实现人均1元并在此基础上按每年0.5%递增。
——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2.5%,全社会研究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2.0%,全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35%。
(二)主要任务
1、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粮经作物和果品、瓜菜、肉羊三大产业,注重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快高新技术在产业更新换代中的应用推广步伐,努力在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高产高效栽培养殖、生态恢复、农业标准化建设、信息农业、农村新能源开发建设等领域实现技术上新的突破,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农业技术体系。
——优质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及林木繁育技术开发。以提高果品品质和商品率为目标,大力推广苹果矮密栽培技术和新型修剪定型、配方施肥、覆草埋草、节水灌溉、高接换优、果实套袋、铺反光膜、病虫防治、果实打蜡等丰产增值栽培技术,引进推广优质苹果、鲜食杏、仁用杏、九龙金枣、核桃、桃等果品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大力引进推广优质苹果新品种和矮密栽培技术,不断丰富果品品种,提高果品生产效益。加强苗木繁育技术的扩散应用,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研究推广天然林保护恢复技术、困难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技术、科学防火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森林覆盖率。
——无公害设施瓜菜生产技术与设备。以大幅度增加菜农收入为目的,大力引进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先进设施瓜菜配套栽培技术和推广抗病、优质、高产瓜菜新品种,进一步扩大设施化瓜菜栽培生产规模;开展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及环境调控相配套的集约化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大推广设施栽培、无土栽培和节水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通风调温、营养液配置、工厂化育苗、土壤消毒、专用农机具等设备的专业化,不断提高我县大棚蔬菜的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我县瓜菜产业向品牌化、产业化迈进。
——畜(草)牧业生产技术。以退耕还林(草)和大力发展草产业为目标,加强退耕农田的种草技术、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粮草合理轮作倒茬间作技术、牧草加工技术和以草捆、草粉、草粒为主的配合饲料生产技术以及粮食—经济作物—牧草(饲料作物)三元结构模式的研究、引进、开发、推广,提高牧草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品质,加快发展食草型、节粮型养殖业。积极推广宁州肉羊最佳杂交组合、同期发情、子宫输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强畜禽良种的保护和引进利用,提高养殖业种质品质。研究开发集约化养殖、暖棚养殖、易地快速育肥配套技术、疫病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安全、无公害、标准化饲养加工技术,提高畜牧产业生产效益。
——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及良种产业生产技术引进开发。充分利用生物育种新成果,加强对粮经作物、林果、畜禽和牧草等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更新和推广应用,着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建立粮食、油料、果树、畜禽、牧草等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立良种扩繁产业化供应体系。大力推广粮、油、菜、果树及牧草等主要粮经作物种子种苗分级精选、浸种、包衣处理、组织培养快繁等技术,大力发展种子产业,逐步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大户为补充的良种繁殖供应体系,实现良种繁育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高效农业提供种质资源保障,提高品种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增效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覆盖栽培技术、经济施肥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继续探索研究冬小麦、大秋作物、西瓜、黄花菜、油菜、洋芋等作物的无公害地面覆盖栽培技术体系。应用推广动植物病虫鼠害防治新技术,引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产品及喷施技术以及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新技术,逐步形成传统农业防灾、抗灾和减灾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和农业标准化技术。制定生态农业和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综合开发、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积极研究、探索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实现由动物——植物二维结构向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维结构转变,实现农业生产中能量流、物质流的良性循环。
——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旱作农艺相配套,研究开发推广与我县旱塬区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引进、开发、研制推广玉米、油菜、豆类等作物的机械覆膜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机械两沟种植、机械深施化肥和高茬收割脱粒、膜侧沟播种植、机修梯田等新技术,加快推广速度,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
——农业信息技术。引进农业科技宏观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结合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建设,引进开发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果树等作物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和作物精量施肥、精量播种、灌溉、长势、旱涝、病虫害测报技术,研制开发土壤养分、主要作物病虫害、水资源等地理信息系统,推动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步伐。
——科技入户工程。加大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力度,优先选择文化素质较高、头脑灵活、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作为科技推广的重点,着力培养一批农村科技带头人,发挥示范一户,带动一村,影响一片的典型作用。加快农副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2)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全县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提升重点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工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围绕全县重点产业技术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围绕煤炭石油、化工能源、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信息产业的发展,实施10项以上重点技术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的技术改造和提升项目,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合性高新石油煤炭化工技术及产业开发。结合石油、煤炭勘探开发,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石油及煤炭衍生产品开发,加强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加工利用系统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重点放在油气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上,引进合成洗涤剂、化妆用品、生物农药、复合肥、有机肥等精细化工及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开发工业用、民用、农用新型材料,培育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原料的化肥工业、能源工业和化工工业,实现石油煤炭化工衍生行业的高值化和精细化。
——食品工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进开发。围绕“果菜畜”等特色产业开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为突破口,研究开发优质专用型小麦、玉米、马铃薯、苹果、杏、黄花菜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技术及设备;引进开发农副产品干燥、检测、分级、精选、包装系列设备、新型贮藏运输设备,引进开发现代绿色、保健营养、休闲食品加工新工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杏系列制品、黄花菜系列制品、以及小杂粮系列产品、果蔬脆片、苏籽油系列产品、果汁类饮料和豆、奶类饮品等传统食品和保健食品。提高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以此为龙头,带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新型建筑材料技术引进及产品开发。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合成、制备和新型成型技术研究,以水泥及水泥制品、新兴墙体材料、新型建材产品为主,逐步发展装饰装潢材料、防水材料和新型涂料。积极研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加气混凝土、空心砖等新型轻质墙体材料,逐步推进建筑新材料产业化发展。
——中药与生物制药技术引进与新特药开发。加强医药卫生研究和新型药物的开发。组织以生地、香籽、当归、党参、黄芪等为主的地方名特优中药材基地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人工种植技术研究,扩大示范种植规模,改原药材输出为加工增值,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产量,逐步形成以地方优质中药材为依托,大型医药制药企业为龙头、名优产品为支撑的医药工业群体,培育医药工业产业的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围绕人口与健康,开展重大疾病、地方及流行传染病预警与控制技术引进与推广应用;提升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突发疾病等方面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医疗卫生科技方面,以创新技术为切入点,重点推广常见病、多发病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提高医疗科学技术水平;加强优生优育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发挥传统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和保健方面的作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
——环保科技方面,重点推广水资源开源节流和净化安全技术,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治理技术,县城垃圾排放处理技术,推广植被覆盖和植被破坏防治技术。
——防灾减灾方面,重点推广应用抗旱抗涝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技术,防火灭火技术以及地震避险知识普及,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城市建设技术开发应用方面,推广应用城市净水工艺和园林绿化技术,搞好城市生态建设,净化和美化城市。
2、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长效运行机制,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先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网络科技环境等公共科技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培育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我县特色优势产业,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推动产业成长和聚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农业、设施瓜菜、林果产业等领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我县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大力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紧紧抓住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协调力量,组织重点突破。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建设,特别突出乡村两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运用,抓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健全完善适合我县实际需要的科技推广体系。
三、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我县重点组织实施的科技项目40项,其中农业类项目25个,工业类项目8个,社会发展领域项目5个,基础条件建设项目2个。分别是:
农业类项目(35个):
1、宁县春荣乡设施瓜菜产业综合开发
2、宁县焦村镇肉羊高效养殖与产业化开发
3、宁县黄甘桃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
4、宁州肉羊最佳杂交组合筛选关键技术研究
5、矮砧密植苹果栽植技术在宁县地区的示范与推广
6、矮化密植苹果小规模栽培模式示范与推广
7、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8、九龙金枣高产栽培及保鲜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
9、宁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推广
10、“宁州牌”肉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11、宁州牌肉羊“30+1” 模式标准化生产研究推广
12、宁县高原夏菜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
13、设施瓜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
14、优质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
15、宁县百亩温棚通风降温系统改造
16、曹杏果醋及杏饮料开发示范与研究
17、小杂粮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18、果树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
19、宁县九龙金枣栽培模式改良研究
20、优质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引进与示范
21、宁县新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22、宁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23、地方中药材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24、冬油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25、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研究
工业类(8个):
26、大型沼气建设与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
27、废旧塑料、农膜的回收及加利用
28、钢渣粉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29、配方包膜控释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30、中药配方颗粒及利用超声辅助萃取法提取中药材有效成 份的试验研究
31、庆阳市大禹肉羊工程研究中心
32、石油化工生产新技术引进及石油衍生产品开发
33、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技术引进及产品开发
社会发展领域项目(5个):
34、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创建
35、中小学生安全防震演练培训
36、县乡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37、宁县人畜共患病的调查研究
38、水资源综合利用及安全饮水技术研究
基础条件建设项目(2个):
39、县城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40、锅炉烟气污染治理研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组织实施“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为发展科技事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全县各级领导都要重视科技,带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改革水平和决策能力。加强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结合协调,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科技工作的安排和布置。
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本培育、发掘、引进。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培育大批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以效益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才智,形成大批人才智慧涌流、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全县科技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增加全县人才总量。放宽政策,大力引进外地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本县和外县籍大专本科毕业生来我县工作,特别引进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及高层次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人才。实现高级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重大幅度提高。不断完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政治待遇,推荐当选国家、省级劳模或先进工作者。
3、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引导和支持省、州、县三级科技特派员队伍更好地促进科技服务经济、科技人员服务农民,并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努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在科技特派员工作内容上,注重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更加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二是在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上,由农业向工业延伸,从种植业、养殖业、瓜菜等传统农业,向农村各类加工业、龙头企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等工业领域延伸。由个人单项技术向团队集成服务延伸。三是在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培训和考核激励等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素质;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员宣传制度,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逐步建立和充实科技特派员网站内容,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信息库,更好地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基础性服务。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积极整合行政资源,多渠道筹集科技发展和项目资金,各级政府的科技经费必须达到财政支出的1%。强化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和科技项目资金的引领和拉动作用,放大财政资金的效能。建立工业发展科技基金,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引导和支持金融部门增强加科技信贷规模,特别要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额度。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积极申报国家、省州科技发展项目,争取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5、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加大科技体制创新力度,努力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加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及信息市场,繁荣技术贸易和技术咨询。鼓励和支持专利发明。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科技企业,促进民营科技型企业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6、加大科普宣传、科技执法力度。认真贯彻《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甘肃省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等,加大科技的执法力度,依法推进科技工作,提高全民的科技法规意识。加强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宣传,着力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知识水平,抓好广大民众和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大力普及科技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把全县人民的工作、学习、生活带入文明健康的科学轨道。
word版本下载:宁县“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doc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