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人民政府

农业农村局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621026nyncj000/20220830-00054 发布机构: 宁县农业农村局
生效日期: 2022-08-30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公示公告

全县“十三五”农业工作总结及“十四五”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宁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2-08-30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三五”期间,我县农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总揽,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强力推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十三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对“十四五”工作进行了规划。

一、“十三五”农业发展成就

(一)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以“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突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主题,着力培育“三大产业”(苹果、草畜、瓜菜),“塬面苹果、川区瓜菜,全县草畜”的主导产业格局日益形成。到2019年底,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7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8万亩,饲草种植面积35.4万亩,粮经饲比调整到4.4:4:1.5。

(二)粮油生产持续稳定增收。“十三五”以来,我县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其中种植冬小麦45万亩以上,种植冬油菜15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面积20万亩,创建万亩粮油高产田6万亩,推动粮食连续增产,总产量达25万吨以上。

(三)主导产业开发成效显著。①瓜菜产业,以粮农变菜农为导向,持续发展“两川”设施瓜菜,“三线”高原夏菜和“四塬”晚秋西瓜等,扎实推进了瓜菜产业扶贫攻坚战略。主推“三种”建棚模式、“五项”关键技术,建成了春荣昔沟、湘乐庞川、南义寨子河设施瓜菜示范片,北川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区核心区基本形成。转变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智、引资力度,推行订单种植,加快发展高原夏菜,建成了米桥安子、红星、冯堡,焦村袁马和樊浩千亩高原夏菜示范片2个,早胜南北、湘乐庞川、早胜大庄、和盛杨庄、良平老庄、焦村街上等百亩以上示范点近20个。到2020年底,全县种植瓜菜面积达到26万亩,其中设施瓜菜2.6万亩。实现瓜菜产量70万吨,人均瓜菜收入达到1300元。②药材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道地品种为依托,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标准化种植为抓手,在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着力建设本地道地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以柴胡、牛蒡子、金银花、紫苏四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芍药、板蓝根、射干、黄芩、丹参等20多个品种,建成中药材千亩示范基地3个,500亩示范点5个,百亩示范点12个,试验及育苗点4个。至2020年底,全县中药材面积稳定在7万亩,产值1.76亿元。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稳步推进土地流转,边实践边完善,探索形成了流转公司中介型、土地入股分红型、经营主体直租型、二次流转增值型、土地信用经营型等“五种”土地流转模式,精心培育了企业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农户合作经营和生产大户经营“四类”经营主体,推动了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全县流转土地30.36万亩,占总耕地的31.9%,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了示范样板和典型经验。加快农村土地改革,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建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27个,发展社员54200人,辐射带动农户65400户;家庭农场40个,扶持建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5个,初步形成了通达果汁为龙头的苹果深加工、绿丰牧业为龙头的饲草养殖、大禹种养场为龙头的宁州肉羊养殖、康华食品和好口福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庆新果业为龙头的苹果冷链营销、绿鑫草业和运通草业为龙头的草产品加工等企业群。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亿元,年产值达到6.5亿元。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加强农业政执法与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了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完善了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大力开展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创建活动,今年新增完成“三品一标”认证、续证7个(庆阳太阳圣火现代农业公司绿色苹果认证,盘农种植农民合作社绿色苹果认证续展,健华种养殖合作社无公害西瓜、甜瓜复查换证,五谷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公害枸杞复查换证,农润合作社无公害西瓜、辣椒、薄皮甜瓜复查换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续报),注册商标1个(人类第四个苹果),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规模累计达到15.25万亩,认定瓜菜类产品12种,认证绿色食品产品5个,“三品一标”总认证面积达到78.03万亩,占总种植面积149.98万亩的52.05%。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0%以上。

(六)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19年,全县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2930.85万元,比2018年117077万元,增长5%; 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36元,比2018年8800元增长9.5%。

二、“十四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农业发展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扶持力度大。中央和省委连续聚焦“三农”和脱贫攻坚,相继出台了含金量高、指向明确的如中央一号文件、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等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特别是今年提出的加快推进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互动式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我们适应经济新常态、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资金支持力度大。国家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利好政策“三重叠加”,对农村公路、水利、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倾斜更加突出,各级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支持逐年加大,为我们乘势而为、补齐短板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异军突起”。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一些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开始投向农业领域,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领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村电商从无到有,农产品网店发展迅速,开辟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新渠道。四是产业发展优势凸显。我县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懈的努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规模,质量效益逐步显现,这些新变化为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十四五”农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特别是今年早春低温干旱叠加、夏秋冰雹洪涝灾害频发, “一朝受灾、颗粒无收”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因此,必须树立未雨绸缪、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确保把干旱、霜冻、病虫害等灾害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二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高位徘徊,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相对滞后,尿素、二胺、种子、农药及机耕机播机收价格逐年上涨,人工费也“水涨船高”。外出务工农民技能不足,“技能型”人才占比较低,“苦力型”占比依然居高不下,工资性收入增幅不大。三是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当前,农村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农民兼业化趋势进一步明显,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和留守群体如何照顾等问题更加凸现。四是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业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现实短期难以改变;农业经营形式、科技服务方式等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发展现代农业步履维艰。五是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滞后,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有数量没质量,带动能力有限。

三、“十四五”农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盯全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全力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和基本良田“红线”,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增产增收技术,抓好农作物良种工程建设,重振 “陇东粮仓”雄风,确保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决不能出现粮食供应“卡脖子”问题。以巩固产业发展成效、强化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创新思路、优化措施、奋力补齐“三农”短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打牢靠实发展基础,努力推动全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发展原则

1.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完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构筑开放型农业的发展平台,营造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突出区域比较优势,科学把握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紧盯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四区四带”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优化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规模,推进城乡产业对接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竞争力。

3.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领域的重点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研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培训,努力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着力提升农民科技应用转化能力和劳务输出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素质。

4.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方便农民、培育产业、提升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和资金引导,信息与技术服务等措施,调动农民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粮食生产实现供给有余,特色种植业生产比重进一步提高,果品、草畜、瓜菜、药材等主要农产品实现区域化、标准化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到202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64736万元,年均增长5%。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75元,年平均增长9.5%。

1.粮油产业。按照“调结构、优布局、提单产、增总产”的要求,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撂荒地复耕复种,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加大优质、多抗、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质农作物新品种10个以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5个以上,优化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努力扩大复种指数,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年稳定在7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1万吨以上。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冬小麦: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和深耕深翻等传统旱作农业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年均总产增加2%以上。

玉米: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加快推广机播、机收和少免耕等新技术,确保年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左右。

马铃薯:普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和脱毒种薯种植技术,重点推广间作套种、地膜覆盖、夏播复种、品种改良等种植模式,确保全县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左右。

油料:稳定冬油菜种植面积,扩大麦后移栽荏,麦后复种黄豆,着力建设西南塬区优质冬油菜和东北部山塬区麦后移栽荏生产基地。全县每年播种冬油菜10万亩,麦后移栽荏、麦后复种黄豆15万亩,确保油料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

2.瓜菜产业。坚持“春提早、夏提质、秋延后、冬有菜、周年生产、四季有鲜”的思路,以“两川”(九龙川、城北河川)设施瓜菜、“三线”(西长线、铜眉线、黄宁线)高原夏菜、“四塬”(董志塬、早胜塬、春荣塬、宇村塬)无公害西瓜、“五河流域”(城北河、九龙河、马莲河、蒲河、泾河)为主战场,突出发展高原夏菜、晚秋西瓜和设施瓜菜等特色产品。引导和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以标准化为抓手,注重先进技术推广和生产过程管理、投入品监管、产后分级和冷链贮运以及深度开发等全过程,做大基地,做优品质,做强龙头,做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力争经过5年努力,形成川区设施瓜菜、塬面高原夏菜、全县无公害瓜菜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县瓜菜面积年稳定在26万亩,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实现总产值18亿元。其中标准化基地达到65%;蔬菜种苗统供率达到90%,示范基地产品基本实现质量可追溯,把我县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瓜菜生产基地之一。

设施瓜菜:以全县城北河、九龙川区为重点,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大力实施设施瓜菜“百千万”示范工程,稳步提高、巩固日光温室生产,大力发展钢架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生产。到2025年,全县设施瓜菜面积达到3.1万亩。建成百亩设施瓜菜示范点15个、千亩示范点6个,为实现全县蔬菜周年供应奠定基础。

高原夏菜:以生产条件较好的塬面和川地重点片带为主,大力推广订单种植,不断完善质量监管和冷链贮运,加快发展高原夏菜生产。到202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其中规模基地达到10万亩。力争将米桥、早胜、中村、焦村、南义、春荣、湘乐7个乡镇建成高原夏菜万亩示范片区。依托基地,累计建成蔬菜冷藏保鲜库20处以上。

晚秋西瓜:以四大塬面为主,结合特色种植基地轮作倒茬、果树间作套种,抢抓晚秋西瓜销售市场商机,大力发展无公害晚秋西瓜,重点建设董志塬、早胜塬、春荣塬和宇村塬4个万亩片区。到2025年,全县无公害晚秋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

3.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托特色种植基地,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中药材、羊肚菌、中华蜂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区域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中药材:按照“龙头带动、基地支撑、科技引领、加工增值、提质增效”的思路,突出龙头引领,规模种植、订单种植、质量认证,不断创新“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开发。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以大黄、党参、柴胡、生地、板蓝根、牛蒡子等为主的陇药品种。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瓦斜、盘克、早胜、中村、焦村、和盛、九岘、湘乐、金村等中药材万亩种植乡镇,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2个、合作社10个。

羊肚菌产业:以企业带动为核心,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积极扶持盘克、湘乐、九岘等林缘乡镇发展,持续扩规模、壮基地。通过五年努力,培育羊肚菌产业发展大户100户,带动农民增收。

中蜂产业:坚持标准生产、抱团发展思路,促进百花蜜、林润等“331+”养殖合作社提质增效,引导群众年增加养殖中华蜂500箱以上,至2025年累计达到5000箱以上。

同时加快休闲农业发展,在学习借鉴莲花池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加快全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建金采摘园、温棚采摘园、农家乐、白击坡水库垂钓、野王川生生态旅游度假村等,发展以田园观光、乡村旅游、生态体验等为重点的休闲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5年,建设休闲农业示范点15个,使休闲农业成为重点区域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全县观光旅游业的亮点。

四、“十四五”农业工作重点

(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切实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格局,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加快未利用土地改造,力求耕地占补平衡、县内粮食产需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畜、果品、瓜菜、林苗”四大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苹果、肉羊、生猪、瓜菜、药材、羊肚菌、中华蜂、全膜玉米”八大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基地,逐步构建“塬面苹果、川区瓜菜、山地药材、林缘养蜂、全县草畜”的产业布局。东部山塬区,压缩冬小麦种植,突出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紫花苜蓿,推广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鼓动群众依托林缘发展“甜蜜事业”;西南塬面,稳定优质冬小麦、粮饲兼用玉米种植,发展秸秆养畜,突出发展苹果产业;川水灌区,突出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瓜菜生产。通过调整优化,推动全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二)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围绕产业基地培育,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确保每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以上,到2025年,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为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年规范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新建家庭农场10个,发展种养大户1000个,新建和改扩建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2户。到2025年,全县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个,建成国家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20个、市级示范社30个;发展家庭农场5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个,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充实技术力量,提高技术水平;在重点农产品基地配备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分级开展农产品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每年制订、修订农业地方标准2项以上,逐步实现全县主要农产品标准全覆盖。深入推进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创建,切实抓好绿色苹果、草畜、瓜菜、小杂粮四大基地建设,到2025年,绿色农产品基地达到25万亩、绿色瓜菜基地达到1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量占加工总量的50%以上。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以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以生产过程的控制为核心,以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目的,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围绕果品、草畜、瓜菜等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人类第四个苹果、宁州肉羊、赛鲜果脯、锦业蔬菜等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做大做强一批名优特农产品产业。

(四)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为依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储备能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力争在重大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大力实施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工程。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补贴项目,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优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确保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围绕“果品、草畜、瓜菜、林苗”四大优势产业开发,每年都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点,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坚持把春耕生产培训与精准扶贫、产业开发、农业行政执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以主导产业开发、药材标准化种植、动物疫病防控、植物病虫害无害化防治、农药科学使用、劳务技能知识等内容为重点,采取田间地头示范指导、蔬菜大棚现场讲解、院落炕头入户培训、专家教授集中授课、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等方法,尊重农民意愿,按需开展培训,确保每户达到一个“科技明白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动产春耕生产再上新台阶。每年完成农民培训10万人(次)。

(五)积极谋划实施农业重大项目。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研析国家产业导向和投资重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开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建设为重点,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对农业发展起长远带动作用的项目。“十四五”期间,重点争取实施8个方面的农业项目。种植业方面,主要是生态农业、旱作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产业化方面,主要是农产品保鲜库建设、生物有机肥厂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农业科技研发方面,主要是苹果矮化密植、自根粘等技术示范推广、宁州肉羊集成繁育技术研发、早胜牛复兴等;农村能源建设方面,主要是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太阳能利用、“三沼”综合利用等;农民培训方面,主要是职业农民培训、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人培训、返乡青年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

(六)强化农业综合执法。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科学管理、强化监督为重点,抓好农牧业系统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改革,整合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特别要以种子市场监管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大种子、农药、农膜、化肥等农资市场的管理和质量检验检测力度。重点加强农村经营服务管理,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强化涉农收费监督管理,坚决查办增加农民负担的案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积极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监管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探索土地流转的好做法,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实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再利用五大农业循环建设工程。一是从源头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料及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至2025年,农用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5%,农药利用率达到40%。二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秸秆青贮、秸秆还田、秸秆生产饲料肥料等技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努力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至2025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0%,秸秆平均还田率为65%。三是扩大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利用,围绕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与农村“三废”(秸秆、粪便、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人畜饮水安全化处理、村内道路硬化处理相结合,促进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

五、保障措施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宁县农业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县农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谋全局、稳民心、保安全的高度,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层层分解任务,级级靠实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时限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共同推动规划落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不断突破思维定式,拓展发展思路。树立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理念,以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沉下去干起来,抓落实干到位,为确保农业年年丰收奠定基础。

二要改进工作作风。农业工作面对的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做实做细农业生产各项工作,既是察民情、解民忧、谋发展的过程,更是强化宗旨意识、牢筑思想根基、站稳群众立场的具体实践。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作为、靠前指挥,带头深入生产一线,扛起工作责任,大力弘扬以实为实、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作风,培养出一批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工作富有成效的干部队伍,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良好作风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全力以赴,高质量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为全县农业“十四五”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强化宣传引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在任务落实中,要采取召开群众大会、开展技术培训、张贴宣传资料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县推动农业生产工作的政策举措,做到政策宣传入心入脑,落实好种粮直补、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作物绿色防控等惠农政策。同时,县直农口各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项目,寻求多方支持,对农民发展产业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切实调动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及时挖掘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好做法和好模式,总结经验典型,强化正面引导,推动全县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四要强化资金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形成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保护和支持体系。县直农口各部门要坚持项目优先在示范点实施,资金优先向示范点倾斜,新品种、新技术优先在示范点推广,技术力量优先向示范点选派,通过合力抓促,力争每年建办2个以上在全市拿得出、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创新示范点,带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要严格考评奖惩。县农业农村局要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农业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对工作办法多、思路清晰,任务推进快、工作质量高的乡镇和部门,及时予以通报表彰,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年终全县农业综合考核的加分依据;对工作推动滞后,质量不高、问题较多的乡镇和部门,加强跟踪问效,现场督促整改,紧盯不放,常抓不懈,扎实推进,奋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


全县“十三五”农业工作总结及“十四五”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

全县“十三五”农业工作总结及“十四五”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pdf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