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人民政府

太昌镇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621026tcz000/20240415-00011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4-04-15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公示公告

宁县太昌镇人民政府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来源:宁县太昌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 【字体:

太昌镇位于庆阳市南端,宁县西部,国道G244和青兰高速G22穿境而过,东北与和盛镇相接,东南与新庄镇接壤,南与长庆桥镇相邻,西与泾川县荔堡镇接壤,距县城35公里、庆阳市中心40公里,交通便利,是南进庆阳市的门户重镇。太昌地形呈南北狭长分布,塬面宽阔平坦、资源丰富。辖9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708人,土地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2.53万亩。全镇共有党支部10个(农村9个、机关1个),党员608名,驻镇机关事业单位11个。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政法委、县全面依法治县的关心指导下,我镇扎实开展法治建设工作,以党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为重点,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目的,严格履行法定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力推进法治建设进程。通过不懈努力,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现将我镇法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传导到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年初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法治建设工作,提出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各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亲力亲为,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局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法治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为确保法治建设活动取得实效,镇党委还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党政综合考核一项硬指标,为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经费落实到位。镇党委、政府将普法教育经费列入镇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划拨,足额到位,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建设办公经费的落实,为硬件配备达标,软件资料齐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三)强化制度建设,确保职能发挥到位。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促法治建设,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促进职能作用的发挥。制定了法治建设工作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改进执政方式等八个方面进行总体筹划。印发了《太昌镇法治建设任务分解表》,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和单位,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的建设氛围。

二、强化建设意识,狠抓措施落实

(一)“八五”普法依法治理情况。一是增强学法意识,提高执法能力。结合“八五”普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制定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及学法计划,定期开展领导干部中心组学法,干部职工集中学法,抄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进一步切实增强了领导干部学法意识和执法能力。二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利用逢集日、重大节点,结合乡村振兴教育活动之机,开展普法宣传和送法上门活动,共计发放宣传资料3800余份。同时,利用横幅、标语、微信工作群等方式进行宣传,受教育人数达到7580人次。

(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设置、人员配备及执法情况。太昌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为政府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8名,现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队长1人,副队长2人,工作人员7人。执法队利用逢集日开展普法宣传和执法活动,努力做到了街区个体户不出现店外店、摊位不乱摆现象,保持了街道整洁有序,努力营造了人人懂法、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自觉性和责任感。今年以来,共开展综合执法工作13次,其中:街区环境集中整治4次,消防安全执法检查4次,违规用地执法5次。

(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风险隐患问题处置情况。

一是深入排查化解,全方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坚持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协调抓,包村科级领导统筹抓,司法所干部具体抓,村组干部全力抓,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强协作配合,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定执行党委统领全局工作的机制,坚持情报信息主导综治工作,每月召开多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防范命案的发生。同时结合每起纠纷的实际属性和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梳理归纳,建立台账,严格落实“三级调处机制”,并充分发挥村级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我们坚持采用民间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法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注重建立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多措并举、部门之间协调联动、相得益彰的调解机制,应用于调解工作实际,收效明显。我镇通过“太昌红色小镇”微信公众号、村组群、召开群众会、网格员宣传等方式加强舆论宣传力度,避免部分群众或不信任村组干部,或村组干部解决不了,或又不知道怎么办找哪里的情况下,造成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升级,甚至造成命案、越级访、信访、缠访等负面影响。主动引导群众到综治中心反映个人诉求,对所有矛盾纠纷(信访事项)及时填写受理登记单、根据登记事项的类别、职责范围、责任主体填写好分流转办单交由责任人按期办理、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回复、对办结的矛盾纠纷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定期回访。在办理过程中对于认定为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和重大矛盾纠纷的案件及时协同职能部门落实会商研判工作制度,确保纠纷得到事事有回应并及时化解。对于处理不及时和重点事项,我们将及时跟踪督办并上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今年我镇按照县综治中心工作要求,对于诉前委派的案件,镇综治中心及时分流到调解员手上,严格按照诉前委派调解工作流程进行限期办理,对于双方当事人化解有望的案件,我们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使群众满意率普遍上升,幸福感明显增强。截至目前,镇级调处成功288件(其中:警调对接111件、诉调对接48件、访调及群众来访101件、12345平台28件),村级综治中心及网格员上报254件,共计调处成功430件,成功率79.34%。

二是全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结合“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及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节”两会期间维稳安保工作,我镇以维护全镇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为宗旨,对二类、三类重点人员安排专人专班值守。确保不出现赴省进京重复访和越级上访问题出现,有效地遏制了各类非正常上访活动,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全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在党政主要领导及副科级以上干部依日程接访的同时,加强信访信息预警工作,设立信访接待室并确定专人常天值班,专门负责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将群众“上访”变成干部“下访”,每月15日,由包村科级干部到村接访,化解矛盾纠纷,将一些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政策界限明确,比较单纯的信访问题,由工作人员直接答复当事人并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对于专业性较强,一时难以答复的问题,由分管领导及相关站所进行调查处理;涉及政策执行或干部违纪问题的由纪委立案查处。同时村组人民调解员负责做好相关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善后工作;对于情节复杂,影响较大的信访问题提交党委会研究讨论,直至彻底解决。全年,共办理来信来访11件(其中网上信访9件,来镇去县到市2件,查结11件)。

三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我们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全镇39名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三帮一”的帮教责任制,做到了“接送、安置、帮教、管理、回访”五落实,并对回归人员采取随回随接随登记,并对其进行每月定期帮教谈话,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回归人员,及时与民政部门衔接进行救助。

四是认真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矫正对象管理。2023年,我镇对辖区内的4名社区服刑人员逐一建立帮教小组,并认真实施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三项措施。通过教育学习和个别谈话,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思想、法制、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通过组织公益劳动和实施个别教育,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在生活、法律和心理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真正做到了档案规范、管理到位、对象改造彻底。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创新办法,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各村普法教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主动创稳相关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建设方案,大力推进建设进程。

(一)加强普法教育,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定期对其进行学习培训,提高政治和法律业务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树立良好的法治形象,加强法治建设。深入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加强法律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尤其是在处理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时,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二)拓展创新方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强、业务强的法治建设工作队伍。建立纪委、人大为主的监督管理机制,负责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和对违法案件的查处。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主动创稳工作。结合本区域内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法治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主动创稳相关制度机制,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法治建设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不断深化法治建设,确保主动创稳工作向纵深推进。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