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县城看发展 宁县:山水之城 宜居宜业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区位优势、日益完善的交通条件、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向宁县涌来,宁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紧贴民生促进高质量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之城。
8月的宁县,天高云淡,风景秀丽,漫步于县城的大街小巷,道路干净整洁,花草郁郁葱葱,市场规划有序,无论晨曦还是黄昏,市民沉浸在广场、公园散步、跳舞、闲聊,勾勒出一幅社会环境和谐、百姓其乐融融的城市美景画面。
正在九龙广场锻炼的市民蔡雯告诉记者,“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宁县县城的变化,真的是一季变一样,年年不一样,样样有不同,县城的基础设施还有绿化环境都在不断地改进,生活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我觉得非常的开心也非常的自豪。”
宁县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切入点,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集中精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全县执法体制改革更加完善,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效显著,精细化管理取得新突破,让县城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先后建设公园11座,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1.31平方米。实施鲜花进城等绿化项目26个,绿地率达到42%,绿化覆盖率达到46.1%。县城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5天,县城居民对园林绿化的满意度达到90%。”宁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张志涛说。
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宁县积极探索培育壮大县域特色农业,行走在蓝天白云下的宁县大地上,放眼望去,只见种植产业绿染田间,农家房屋旧貌换新颜,村民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在宁县南义乡焦台村建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采摘、分拣、装袋、配送、运输……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合作社满是忙碌的身影。合作社理事长丑亚金边分装即将送往定点客户的茄子,边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合作社经营着90个设施大棚,其中生产蔬菜的有60个,今年合作社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种植的蔬菜品质好,客户回购率高,效益也比往年好得多。
“一天能产10多吨蔬菜,有茄子、黄瓜、辣椒、西红柿之类的,蔬菜大棚的蔬菜供应着百佳超市和新庄煤矿,露地蔬菜有600多亩,主要供应西峰的西郊菜市场,年收入100万左右。”宁县建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丑亚金高兴地说。
宁县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强化保障、提升效益”的思路,持续发展“两川”设施瓜菜,“三线”高原夏菜和“四塬”晚秋西瓜等,扎实推进了瓜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群众收入显著提高。
宁县瓜菜中心主任王红霞介绍说:“目前,宁县以南义寨河、焦台,春荣昔沟,湘乐庞川为主核心区,已种植优质蔬菜17.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95万亩,露地蔬菜14.75万亩,预计年产优质蔬菜35.4万吨,实现产值7.08亿元。”
在宁县中村镇正洋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村村村民畅秀芳正在和来自附近村庄的乡亲们熟练而忙碌的为果树拉枝。2019年,中村镇招商引进的正洋农业公司,投资4.2亿元建成矮化密植自根砧苹果基地,为畅秀芳和附近村庄的400多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畅秀芳说:“我天天在这地里干活,一月平均就是一千七八百块钱,我前面待在家里一毛钱不挣,天天要花钱,靠老公那么一点钱也不够花,在这来也好着呢,对我家庭来说有了很大的帮助。”
中村镇正洋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19年3月启动建设以来,流转中村镇7个行政村1.2万亩土地,配套建设了苹果基地、冷链物流园、苹果公园,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宁县中村镇党委书记傅永锋说:“群众土地流转每年每亩收入500元,常年就近入园务工群众400余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同时,带动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苹果5000亩,全镇果园面积达到1.7万亩,8000亩盛果期果园每年亩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产业旺,农民富,农村兴。近年来,宁县坚持稳粮扩经、种养结合,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苹果、粮食、食用菌、中药材、瓜菜草畜六大主导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于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唯一的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苗林结合培育109.42万亩,发展规模养殖户1.89万户;全县年均种植瓜菜25万亩以上,年均种植中药材6万亩以上,养殖中华蜂1.1万箱。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