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一、宁县国家级涵盖项目
香包绣制:宁县香包绣制造型简单质朴,美观大方。其作品粗拙敦厚,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主要类别有单面挂件、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彩色物件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绣法上分破线绣、合线绣、掇绣三种绣法。讲究意味,神似,不严格要求物象。所以宁县香包绣制保存了传统的陇绣技艺特点,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宁县香包绣制保存了传统的陇绣技艺特点,体现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其代表人物有黄红、白彩霞、巩蛾子、李转梅和李雪萍等。
陇东窑洞民居:宁县属黄土高原地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土层深厚,土质坚实,适合于挖洞建窑。
窑洞营造简单,无需砖瓦,多在塬边、沟边及山崖下挖制,程序为选址、掘崖面、挖窑、箍窑。崖面通常为10-20米左右,挖成后可处理成波浪和镢倒等纹样。处理窑顶时,可削成内低外高状,可使烟雾及时排出。窑洞开一门一窗和一高窗,便于上下空气对流和采光,也可随时关闭保暖。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传统手工技艺之一。2008年6月,“窑洞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已公布市级项目传承人:柴满来。
唢呐:宁县唢呐俗称“喇叭”,属木质管乐器,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其特点是音色嘹亮,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县唢呐艺术内容丰富,韵味质朴,独具风格。曲牌分为上下重叠式、一部式、二部式和各种自由式等民间乐器曲结构原则。曲牌有《地里兔》、《担水》、《雁落沙滩》等。按照习俗可分为通用曲牌、红事曲牌和白事曲牌。宁县唢呐艺术是独具浓郁乡土味的陇东“音乐方言体系”,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其代表人物有赵良泰、张增芳等。
剪纸:宁县位于庆阳市东南部,也是周先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底蕴深厚,在这众多的艺术种类中,剪纸是其中最为璀璨的花朵。宁县剪纸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陇东黄土高原历史悠久的群众性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它的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宁县剪纸基本上分前塬和山后两大流派。山后派造形古老,剪法粗放,内容上延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保留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艺术符号和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前塬派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造型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内涵以历史传统和生活装饰图案为艺术源流,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品味较浓。宁县剪纸产生于两晋(265-420)盛行于唐(618-907)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到20世纪中后期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宁县剪纸与窑洞民居、历史文化习俗相依相随,不论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剪纸都与人们相伴始终,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特征。现已公布市级项目传承人:贺雪霞、王慧萍。
二、省级项目
石雕艺术:宁县的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宋代(中古以前)宁县的历史就是庆阳市的历史。七千多年来,生存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的先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尤以石刻艺术精绝而称奇,其造型独特品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追溯宁县石刻艺术之源,根据出土文物,可以上推到齐家文化时期。其种类有佛教、道教和民间诸神的石雕造像,宁县最早的石造像为1995年5月在县城南坡子出土的一大批南北朝佛教石刻造像,其记年为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它是我国继山东青州出土佛教造像后第二批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佛教出土文物。大量的史料证明,现存的民间石刻是远古先民不同民族习俗和对先祖崇拜的产物,如“皇帝神”、“九头神”、“句芒神”;是一种专门敬献在屋内正堂供俸和院内神龛内的一种大不过一尺的小型石雕,用它神圣的威力降妖驱魔,保护人家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吉祥如意。其造型古朴,典雅庄重,雕凿手法独特。从其洗练的刀法可以领略到东方民族的古朴、庄重和粗犷豪放的审美意识。其代表人物有庞清河、庞永恩和安达等。
皮影雕刻技艺:宁县皮影主要分布在瓦斜乡,这主要归功于皮影戏在当地的盛行,据史料记载,我国的皮影始于汉代,至唐时较兴盛,而此时皮影演出的箱具多从陕西购回,宁县在秦代已设州立县,故为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有利地形,便于盛唐各类艺术大量的传播和渗透,民间各类皮影演出催生孕育了皮影雕刻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宁县瓦斜的皮影雕刻萌生在清光绪年间,1949年前以给人上门雕刻皮影戏箱为主,1980年前以雕刻“革命样板戏”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古典戏曲的上演,冷落的皮影戏剧又重放异彩,雕刻业逐而红火,随着地、县举办展览和有关部门的收藏,古老的艺术获得了新生。
宁县皮影雕刻艺术以其严谨精制,刀法多变的特点著称。特别是雕刻工艺,阳刻阴镂,凿刻并蓄,阴阳辅刻,刀法娴熟,技艺精湛。80年代中期,通过英国人里查德·哈德迈(澳大利亚聘请驻甘肃省黄土高原生态研究所庆阳什社实验站)将瓦斜皮影带到了英、法、德、美、澳等诸国,使皮影走出了国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庆阳市连续举办的香包节上,皮影都代表我县“一绝”参加展出,并获得多项奖励。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精湛的雕刻技艺,有较高收藏和艺术价值。其代表人物有杨自学、杜一峰、杜腊梅和杜一雄。
戏剧头帽制作:宁县位于庆阳市南部,是陇东地区重要的县份之一。戏剧头帽制作世代相传于宁县太昌乡申明村、青牛村,其位置在著名的董志塬边,泾河畔,北距庆阳市50公里,东北距县城所在地40公里,吴凤公路穿境而过,依原靠川,光照充足,自然条件良好,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南下西安,北上兰州、银川,一天之内即可到达,造就了戏剧头帽制作世代相传的先决条件。戏剧头帽的制作源于当地民间社火及戏曲演唱的流行,据有关传说始于清朝中期至1949年前后逐渐兴盛,主要为民间社火演出制作。1962年传统戏剧禁演,戏剧头帽制作进入衰落期,1978年改革开放是戏剧头帽制作重新焕发生机,进入鼎盛期。在近几年的香包节的展销上,,戏剧头帽技艺以独特的制作工艺,精湛的表现手法,传承了这门独门绝技,有较高的艺术和实用价值,对当地戏剧和民间社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其代表人物杨维勤。
三、市级项目
花灯制作技艺:花灯制作普遍存在宁县各乡镇,尤以南区的中村、早胜两乡镇的地域优势比较突出,造就了花灯制作和传承的先决条件。宁县花灯制作,源于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据相关传说,花灯制作始于东汉,唐时较流行,至宋代达到了制作技艺的高峰。此时的花灯制作主要用于春节、元宵节庆装饰及相关祭祀活动,清代中期进入鼎盛期,博物馆现存有清代制作的宫灯,其制作技艺之精湛令人惊叹。宁县花灯制作在起初时,主要是制作一些照明器具及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以实用造型和动物为主。随着人们各类不同的需要,出现了雍容华贵的宫灯,和极具装饰性的走马灯等。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各种铁制骨架,绸缎饰面的灯笼占据了整个市场,华灯制作技艺广泛流传于民间。其代表人物苏文军。
高跷表演:宁县高跷艺术,俗名叫“走柳木腿”。相传明末,在一次战争中士兵攻城,因有护城河,为了过河方便而增加高度,便接了半截木腿,城攻下后,士兵带着木腿上街庆贺而留传了下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踩高跷。高跷表演艺术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延续,以新型的表演内容与形式盛行于农村。
高跷表演可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两个类别。演员们常装扮历史或神话人物,通过地故事的形式进行表演。通常文跷重扮相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方表演特点。传统高跷表演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娱乐性等特点。其代表人物有曹胜堂、曹珍珠和彭军。
手工擀毡:宁县手工擀毡技艺广泛流传在宁县地区北部,因其光照充足,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手工擀毡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手工擀毡的形成源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据有关传说,手工擀毡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又传毡业祖师为战国的庞涓,为孝敬其母,拾杂毛,散于草席之上,人为踩踏成整体,逐而相传下来,随着社会的兴盛而起伏变化。现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沿袭这项传统,具有用料简单,坚实耐用的特点。其代表人物左立彦。
民谣:宁县位于庆阳市南部,是甘肃省东南部县份之一,全县共辖18个乡(镇),257个行政村。宁县属黄土高塬地域,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民谣是由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于要同大自然做斗争,有时需要集体劳动,便产生了最早的民谣。随着人类发展,民谣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宁县民谣,其恢宏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先周。周祖不窋及其子鞠、其孙公刘三代,曾在叫豳的陇东(主要在今庆阳)创业和“教民稼穑”,经历了从渔、狩、牧、游到定居农耕的划时代转折,生产飞速发展。宁县民谣具有一脉传承性,而在句式、语言、词藻的运用上,时代的胎记十分彰显。宁县民谣有其恢宏的历程,数千年以来,仍保留原有的韵味。自改革开放以后,民谣趋向于新的文化元素,传唱广泛。民谣风格上粗犷奔放,充分体现了陇东人的豪放性格。宁县民谣语调优美,用词精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方言运用得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的一种文化结晶。
谚语:宁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言简意赅,广为口传并较为定型的艺术化语句,是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其特质,兼具语言、文学、语俗及百科文化载体等四性。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用精炼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随着人类发展,谚语涉及的层面广泛,内容丰富,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宁县谚语可以追溯到先周。周祖不窋及其子鞠、其孙公刘三代,曾在叫豳的陇东(主要在今庆阳)创业和“教民稼穑”,经历了从渔、狩、牧、游到定居农耕的划时代转折,生产飞速发展。发达的文化与民众先进的生活息息关联,反映周先祖功勋和民众劳动生息的民谣,如绚烂的当地名花山丹丹那样,不竭地诞生于田野、谷沟和农家庭院。宁县谚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时代的胎记十分彰显。宁县谚语数千年以来,仍保留原有的韵味,古朴典雅,形象生动,表意准确,意味深长。自改革开放以后,谚语加进了新的文化元素,仍然在民间流传。
社火表演:宁县社火表演艺术是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宁县各区域,具体表现形式随宁县各地域而不同。追溯“社火”起源,它与农耕文化中的原始歌舞息息相关。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于生死及自然界现象不能理解,常常组织以社为单位进行祭祀活动和仪式,“击器而歌,围火而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故称社火。每逢祭祀的时节,原始先民会编排特殊、固定的舞蹈进行祭祀活动,把本族信仰的天神、图腾画在脸上或者制成面具,戴上头上,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狂呼狂舞,祈望崇拜的天神、图腾能够保佑人们免灾避祸。夏商时期,这种传统祭祀仪式被称为“大傩”,朝廷为了普化众生,祈求国泰民安,设有专门从事祭祀仪式的机构,使这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普遍流传。《乐府杂录》记: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民间传统的民俗礼仪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火表演被禁演,部分演出剧目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一直沿袭至今。
宁县社火表演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宁县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分布于宁县各区域。宁县社火以杂戏、杂耍表演为基础,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表演历史典故起到教化安邦的作用。表演内容包罗万象,上至三皇五帝、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下到轶闻野史、传奇英雄、家常琐事。按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车故事、秧歌、马故事、高跷、地故事、彩车游行及方队。
宁县社火是春节期间传统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传播了民间优秀文化精华,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增进了干群之间的凝聚与和谐,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市级传承人赵普儒自幼喜好社火表演,70年代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昔根芳、昔会儒等人学习社火表演,每逢春节后,常被邀请各乡镇表演,在宁县较受欢迎。
民歌:民歌即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创作。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于要同大自然作斗争,有时需要集体劳动,便产生了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随着人类发展,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其社会作用也愈来愈重要了。宁县民歌,其恢宏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先周。周祖不窋及其子鞠、其孙刘三代,曾在叫豳的陇东(主要在今庆阳)创业和“教民稼穑”,豳民众缘此历经了从渔、狩、牧、游到定居农耕的划时代转折,生产飞速发展。发达的文化与民众先进的生活息息关联,反映周先祖功勋和民众劳动生息的歌谣,如绚烂的当地名花山丹丹那样,不竭地诞生于田野、谷沟和农家庭院。宁县民歌具有一脉传承性,而在句式、语言、辞藻的运用上,时代的胎记十分彰显。宁县民歌有其恢宏的历程,已有数千年后,其保留原有的歌韵,古诗等元素。自改革开放以后,民歌趋向于新的文化元素,传唱广泛。民歌曲调上粗犷奔放,悠扬高昂,充分体现了陇东人的豪放性格。宁县民歌曲调优美,歌词精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方言运用得当,韵词非常突出。其代表人物有黄铁宁、张龙宁和何灵仙。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