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宁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政府文件>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4-05-21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政府文件

宁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在全县进一步深入推进“一线两带”小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21 浏览次数: 【字体:

宁文委发〔2014〕3号


宁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关于在全县进一步深入推进“一线两带”

小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县直各有关部门:

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整体带动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着力打造区域精神文明品牌,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提速发展,根据县委十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现就全县持续深入推进“一线两带”小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2014年全县“一线两带”小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的总体思路是:“贯穿一条主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两个根本(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培育三种风尚(勤劳节俭、遵德守礼、孝老敬老),抓好四个载体(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文明村镇、“美丽乡村”),实施五型创建(机关、村镇、学校、社区、企业),着力打造一批文明创建示范点,全面提升区域连片创建水平,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实施“24字人知人晓工程”。沿线各乡镇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展播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集中宣传教育、专题辅导讲座、图文展示、典型宣传引导等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三个倡导”24字融入大众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乡村、进机关、进校园、进头脑,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各乡镇要在辖区公路沿线、主要路口、单位院落、街道广场、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制作一批“三个倡导24个字”内容的公益广告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把公益广告做到群众身边,使“三个倡导24个字”深入人心,人知人晓。

(二)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是促进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最近,省文明办、农工办、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农村“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的通知》,在全省倡导开展以“科技致富星、诚信守法星、和谐友爱星、公益义务星、文明新风星”为内容的“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对此,各乡镇可因地制宜,参照实施,不搞“一刀切”。对未启动实施的乡村,可按照“五星级文明户”这一最新载体积极开展创评活动;对已启动实施的乡村,可继续按照去年县文明委已更新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载体,持续开展创评活动。随后,全县逐步进行整合,统一规范为“五星级文明户”创建载体。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大对“星级文明户”创评的激励引导,将创评活动和解决农户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制定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各乡镇、各行政村要充分利用广告栏、宣传橱窗、村组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程序,宣传“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及时发布光荣榜,形成以挂“星”为荣,积极认“星”创“星”争“星”的浓厚氛围。今年,县文明委将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创评工作,推广交流经验,不断完善创评活动。

(三)着力培育“三种社会文明风尚”。以弘扬诚信精神、友善精神、勤俭精神为主题,扎实推进“一线两带”沿线乡村干部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倡导培育良好社会文明风尚。一是深入实施“文明餐桌”行动,培育勤劳节俭社会风尚。县文明办、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各乡镇要以“文明用餐、节俭惜福”为主题,以酒店、餐饮、食堂为重点,大力宣传文明餐桌知识,推广文明餐桌礼仪和文明用语,倡导“食为天、礼为先”的餐桌文明意识,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节约用餐行为,使节俭用餐、文明用餐习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城乡居民的自觉行为。开展文明餐桌示范店、文明餐桌示范食堂等创建活动,年内评选表彰一批“文明餐桌示范店”。宣传和倡导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建设美好生活。二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培育尊德守礼社会风尚。各乡镇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放到每家每户,使村民人人皆知,人人遵照执行。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乡风评议活动,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乡风。以喜迎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革除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尚。顺应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积极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活动,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道德、法律、诚信“六进家庭”活动,着力培育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环境。大力推广农村社会志愿服务,倡导农民就近便利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做到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三是倡导开展“孝老、敬老、长孝心”活动,培育孝老敬老社会风尚。广泛传播孝道文化,积极营造在家庭尽孝、社会“议孝”的浓厚氛围。各乡镇要在乡村建设孝道宣传长廊、孝道文化墙,传播孝道名篇名句、名人名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染身边人。立足家庭,把孝老敬老作为“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的重要内容,建立孝道“红黑榜”,完善奖惩机制,发动群众评选身边的孝子。

(四)广泛开展“评优选模”表彰活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围绕乡村基层党组织、社区、机关单位、中小学校、民营企业、农户家庭等社会团体,在全县持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诚信企业”、“诚信个体经营户”“文明餐桌示范店”等评选命名表彰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社会”为主题,围绕家庭成员、农民群众、乡村干部、教师学生、政法干警、医护人员、爱心人士、环卫工等群体,在全县分层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宁县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推出一批事迹突出、群众威信高、社会影响广泛,在道德风尚、职业操守、社会奉献、创业创新等方面业绩优秀的典型人物。与此同时,持续组织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在乡村、社区、学校、广场等处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引导人们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五)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加快“乡村舞台”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阵地,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年底,力争使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相对稳定、10人左右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让农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乡村文化整体水平,引导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二是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文艺演出和科技培训为抓手,依托“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专业文艺院团与民间自办社团,定期赴行政村进行文艺演出和文化培训,对农村业余文化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民间艺人进行业务辅导。利用重大节会、集市和农闲时节,有重点地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等部门开展政策咨询、科技培训、文艺展演、电影放映、卫生保健、农民运动会、全民阅读等文化体育活动。广泛举办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才艺集中展示活动,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特色文化产品等展示展演活动,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和文化村落。坚持利用农闲时节,持续组织开展以“法律知识进村、政策规定进村、科技知识进村、文化艺术进村、医疗卫生进村”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农村”活动。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三是发掘整合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点的剪纸、皮影、泥塑、雕刻、刺绣、香包、戏剧头帽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着力抓好农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整合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传统名吃等资源,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山庄和观光农业园,不断提高生活品味。

(六)切实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六化”、“六好”、“六美”为标准,坚持典型示范、分批推进的原则,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年内抓好宁江人家、春荣王台、湘乐庞川至白吉坡一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创建和盛、焦村、早胜、湘乐4个示范乡镇;太昌乡刘堡村,和盛镇杨庄村、范家村,焦村镇西李村、西沟村、街上村、任村,新宁镇巩范村、金冢村,早胜镇寺底村、沟圈村、樊村,中村镇孙安村,良平乡赵家村,平子镇平子村、碾咀村,米桥乡米桥村、高仓村,春荣乡王台村、昔沟村,湘乐镇庞川村、樊湾村、柏底村,盘克镇前渠村、宋庄村,九岘乡九岘村,金村乡老庄村,南义乡马泉村,瓦斜乡望宁村,新庄镇牛吴村等30个示范村;创建示范户500户;沿线乡镇实现“规划布局特色化、设施功能齐全化、产业开发规模化、环境建设生态化、人居聚集社区化、社会服务便民化”;行政村实现“经济发展思路好、集体经济收入好、村容村貌环境好、崇尚文明村风好、班子工作业绩好、民主管理机制好”;农户实现“勤劳致富生活美、庭院内外整洁美、邻里团结和谐美、尊老爱幼家风美、热心公益行为美、诚信守法心灵美”。二是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三清四改六化八有”(清柴堆、清粪堆、清垃圾,改厕、改厨、改水、改圈,村庄实现道路柏油化或水泥化、房屋整齐化、水电配套化、村庄绿色化、功能齐全化、管理规范化;村有活动场所、有文体广场、有文化室、有垃圾填埋场、有公益性公墓,户有洗澡间或沼气池、有卫生厕所、有标准圈舍)的要求,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清理乡镇街区、集贸市场、公路沿线、主要路口、村庄周边、村内主干道等地段积存垃圾,做到及时清运、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变垃圾随处乱扔、随处可见的情况;清理村庄道路、巷道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做到村内庄前屋后柴草有序堆放,摆放整齐;按照“谁建造、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及废品回收站,清理修整有碍观瞻的坍塌破房、残墙断壁,做到路旁无乱搭乱建、道路整洁畅通。在乡村主干道路栽植行道树,建设绿色长廊,鼓励农户栽植花果树木。规范沿线公路、集镇的宣传广告牌,切实解决广告牌匾内容陈旧过时、制作简陋、乱贴乱挂、管理不善等问题。以醒目、健康、美观、适宜为原则,制作具有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广告牌匾。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乡镇街区出入口改造、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工作,创建优美洁净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建成高速公路长官出口至米桥公路沿线绿化景观带。以39个市县试点村为重点,全面抓好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公墓等公益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时代气息、宜居宜业的新型村庄,体现宁县人文风情。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集市、绿色单位、绿色校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打造文明美丽和谐人居环境。

(七)狠抓各类活动阵地建设。沿线各乡镇、各单位、中小学校、社区要围绕“有阵地、有活动、有资料、有氛围”的要求,把活动阵地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一线两带”文明创建示范点标准和要求,分层分类建立完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室、读书阅览室、道德讲堂、文体活动室等活动阵地。同时,要精心设计制作各类创建活动宣传版面,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要注重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及时收集各类创建活动资料,分类整理归档。今年,县委宣传部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活动阵地建设规范的乡镇给予1—2万元的补助。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一线两带”小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制定详细的创建规划和年度计划,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形成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创建局面。

(二)开展城乡结对共建。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动员各级党政机关采取上门入户送资金,田间地头授技术,外围联系争项目,因势利导育产业,全面落实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要以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为载体,发挥全县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在“一线两带”小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中的作用,加大各级文明单位帮扶力度,积极建立城乡结对帮扶机制。

(三)严格落实目标管理。沿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一线两带”小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全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健康发展。县文明办要把“一线两带”小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列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加权数比重,严格进行考核奖惩,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附:1、“一线两带”文明创建示范点名单;

2、宁县“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标准和评选办法;

3、宁县“五星级文明户”创评任务分配表;

4、宁县“五星级文明户”创评申报表。

宁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2014年5月19日

附件下载:

201******104829409.doc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