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近年来,宁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思维,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形成了“三塬”25万亩苹果示范区、“三川”万亩瓜菜示范区、南片20万亩高效粮食示范区、西片“三元双向”食用菌示范区和东片5万亩金银花示范区的产业布局,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优质、特色的质量立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
金秋时节,宁县湘乐镇的300多亩朝天椒进入成熟采摘期,村民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收获、分拣、运输,乡间田野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走进辣椒田里,放眼望去,一株株朝天椒长势齐整,茎秆粗壮,翠绿的枝叶间火红的朝天椒簇拥挺立,仿佛团团燃烧的火焰,绘就出一幅幅乡村丰收的彩色图景。
湘乐镇湘乐村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张晓飞说:“ 今年湘乐村流转土地346亩,发展村集体经济,与榆林甘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种植朝天椒,现已进入采摘期,每天采摘7000斤左右,预计每亩纯收入2000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50余人,人均每天收入80到100元左右。”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农民富,家门口“红火”的辣椒产业也帮助当地群众敲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每年带动就业量超过300人次。湘乐村村民王宁霞一边娴熟地将一个个火红的朝天椒摘下,一边告诉记者,今年辣椒产量非常好,每人每天可以摘100公斤左右,虽然双手未停歇,但分享着丰收喜悦的热情依然高涨。
“3个娃娃在上学,我为了在家里照顾娃娃,出不去,平常就在家门口的辣椒地里摘辣椒,一天好的话能收入80到一百元,情况还算可以,每天都坚持如此,能补贴家用,情况还是很好的。”湘乐镇湘乐村群众王宁霞说。
在位于焦村镇西李村的中农信投(庆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食用菌菌棚内的一排排架子上,菌包探出头来,撑起高低错落的菌伞,长势喜人。清晨,工人孙盼和工友们就一头扎进大棚,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宁县焦村镇西卜村村民孙盼说:“ 我以前是在外地上班,今年刚回来的,在老家经人介绍给我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这边上班的话特别轻松,而且是上下班时间跟孩子上下学的时间也差不多,然后收入也不错。”
孙盼今年31岁,为了照顾一家老小,没办法外出务工。自从她家附近建成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她得空就往大棚钻,培育、采摘、分拣,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该基地由宁县招商引资中农信投(庆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引入较为先进的海外高科技设备,建成“爱尔兰产菇大棚”,是集“小麦秸秆堆肥发酵蘑菇基料,全年工厂化蘑菇种植,有机菌菇深加工,冷链储运配送,菌渣有机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生产工艺采用的是三次隧道基料发酵技术和菇房智能化温控栽培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出菇时间缩短了17天,出菇量可增长一倍。
中农信投西安销售部驻场代表李星宇说:“ 我们目前的话,一个菇棚每天最多可日产220筐左右,大概在800公斤,然后就会销往庆阳市的各大百佳超市以及西安的周边市场,以及超市之类的,我们在年底的预估产值达到80000吨,公司自产40000吨,农户自产40000吨。”
近年来,随着宁县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全县农业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粮食产业统筹推进着力打造10亿级“陇东粮仓”;苹果产业带动群众人均增收2727元;食用菌产业走上“三元双向”循环模式;中药材产业纳入庭院经济年产值实现上亿元;瓜菜产业以“三川”为主阵地带富一方百姓;草畜产业回归家庭建办实现专业化经营……如今,在宁县,随着粮食、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瓜菜、草畜“六大产业”的蓬勃发展,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宁县大地徐徐展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