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宁县:顶凌覆膜“织就”旱作农业丰收锦缎

来源:宁县融媒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9 15:45:31 浏览次数: 【字体:

(全媒体记者 刘欢 李亚平 梁晓飞)近日,宁县2025年20万亩顶凌覆膜任务已圆满收官。这场覆盖13个乡镇、惠及4.2万农户的春耕“攻坚战”,不仅为旱作农业稳产增收筑牢根基,更以科技赋能、政策护航、模式创新,绘就了一幅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壮美画卷。 

抢抓农时:奏响春耕“交响曲”

宁县依托“智慧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网”,在全县布设28个墒情监测点,实时采集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2025年3月,监测系统发出“顶凌覆膜最佳窗口期”预警,县农业农村局立即启动“百名农技人员下乡”行动,组建15支技术小分队分赴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趁墒覆膜、保墒待播”。

在焦村镇高尉村万亩玉米示范区,覆膜机与旋耕机组成“作业编队”,实现“翻耕-施肥-覆膜”一体化作业。新型覆膜机配备智能压膜轮和自动纠偏系统,地膜与垄面贴合度达98%,较传统人工覆膜效率提升数倍。全县投入覆膜机、深松机等农机具1.3万台次,累计作业时长超15万小时,20万亩覆膜任务仅用18天便高质量完成。 

针对部分留守老人、弱劳动力家庭,全县组建86支“党员助耕队”,开展“送膜到户、帮工到田”服务。南义乡吴冢村党员志愿者张文博带领10人小队,3天内帮助23户困难家庭完成覆膜,累计铺设地膜120亩。他说:“地膜早一天铺下,丰收就多一分保障,这是党员该有的担当!” 

科技赋能:打造增产“硬核引擎”

宁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米桥镇孟家村试点“北斗导航+5G物联”覆膜系统。农机手通过手机APP即可设置覆膜参数,系统自动规划路径、控制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同步接入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地膜下温度、湿度变化,并通过云端推送至农户手机,实现“智能覆膜+精准管护”闭环管理。 

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基础上,宁县集成推广“良种精选+测土配方+膜下滴灌”模式。县种子管理站引进耐密植、抗倒伏的“陇单10号”“先玉335”等玉米新品种,亩均保苗量突破5500株;农技中心根据土壤监测结果,定制“氮磷钾+微量元素”配方肥,较传统施肥方式增产15%-20%。

为破解地膜污染难题,宁县建成13个“残膜回收银行”,推行“以旧换新、积分兑换”机制。农户每交售10公斤残膜可兑换1卷新地膜,或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2025年,全县回收残膜920吨,回收率达90%,加工再生的PE颗粒成为塑料制品厂抢手原料,实现“白色污染”向“绿色财富”转化。

政策托底:织密惠农“保障网”

宁县统筹涉农资金3200万元,全额采购加厚高强度地膜1300吨,按每亩6公斤标准免费发放。金村乡老庄村村民崔红霞算了一笔账:“往年买地膜、雇人工得花2000多元,今年政府全包了,省下的钱够买两头猪崽!”

宁县将顶凌覆膜作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玉米、马铃薯保额分别提高至800元/亩、600元/亩,保费财政补贴80%。2024年,平子镇受旱灾影响,1.2万亩覆膜玉米获赔384万元,农户称“保险是丰收的‘定心丸’”。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从“银色覆膜”到“金色丰收”,宁县以顶凌覆膜为支点,撬动旱作农业向“高产、高效、高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