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玲:跨越千里护健康 真情支援显担当
今年47岁的黄艳玲是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管护师,2024年7月,她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医疗对口支援号召,怀揣使命与担当,跨越千里来到宁县人民医院。一年来,她秉持“传技术、带团队、促规范”的理念,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与爱心,在宁县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医疗支援的精彩篇章。
用心沟通:语言关前的坚韧与耐心
来到宁县人民医院,黄艳玲很快就投身泌尿外科和胸外科的护理工作。但语言成了她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听不懂当地方言,就像在她与患者之间隔了一层无形的屏障。而黄艳玲没有丝毫退缩,她用耐心一点点去倾听、去理解,用微笑和专注,让关切跨越障碍,直达人心。同时,她用心学习每一句方言的含义,仅仅一两个月的时间,她就实现了从“听不懂”到“顺畅沟通”的惊人转变,这背后,是无数次的倾听、询问与练习,只为了能更贴近患者,给予他们最贴心的护理。
以培促学:筑牢护理专业根基
黄艳玲深知,新入职的护士,就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要让她们茁壮成长,成为优秀的护理人才,培养职业素养至关重要。她精心准备培训课程,从护理礼仪到职业道德,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帮助新护士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她说,护理工作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人文关怀的传递。在她的引导下,新护士们更深领悟到了护理工作的神圣,以更加专业、自信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患者,这不仅让患者感受到了尊重与温暖,也为整个护理团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护理骨干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中流砥柱。黄艳玲明白,提升他们的健康教育能力,能让护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场景等方式,系统讲解健康教育概念、内容设计、形式创新(如情景模拟、个案教学)及效果评价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现存问题,提出“分阶段宣教+个性化反馈”改进方案,推动健康宣教从“形式化”向“精准化”转变,赋能护理骨干健康教育能力。
以践提能:深耕临床技术帮扶
护理技能竞赛,是展现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舞台。黄艳玲主动承担起指导竞赛选手的重任,从操作细节、流程规范到应急应变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位选手的操作细节进行反复打磨,从无菌操作到静脉穿刺,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准无误。她陪着选手们一次次练习,耐心地指出问题,给出改进的建议。助力选手技能突破并在竞赛中展现专业水准。
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至关重要,她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规范的操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黄艳玲对每一项操作都严格把关,针对PICC导管维护操作,通过“跟岗指导”模式,帮助科室护士掌握无菌操作、并发症预防等关键技术要点,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在她的带动下,科室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护理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而管理水平则决定了这条生命线的韧性。为提升护理质量与管理水平,黄艳玲引入先进的护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指导护理查房及压疮护理会诊,利用“循证护理”理念优化压疮预防方案,协助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及资料归档,推动科室护理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科室的护理质量稳步提升。
以责担当:守护生命健康防线
除了日常的护理工作,黄艳玲还积极参与宁县卫健系统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演练,担任心理疏导组成员,通过倾听共情、情绪安抚及健康知识宣教。在急诊车祸伤员抢救中,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静推肾上腺素并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与团队协作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她还投身县域高三学生体检工作,高效完成健康评估与数据录入,针对学生常见健康问题提出预防建议,助力莘莘学子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
黄艳玲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在宁县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动人篇章,她是患者心中的天使,是同事眼中的榜样,是医疗支援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宁县护理事业的新高度。她的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个瞬间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诠释着天津河东对甘肃宁县医疗帮扶的深度与温度。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