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就业工厂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全媒体记者 梁晓飞)近年来,宁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创新模式,累计建成74个乡村就业工厂,覆盖电子零部件、体育器材、新能源材料等30余个产业领域,带动38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就业稳、群众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进宁县和盛镇川庆制衣就业工厂,缝纫机的“嗒嗒”声与工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首致富曲。这家甘肃省唯一具备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资质的企业,不仅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央企供应工作服和安全鞋,更以“订单式生产”模式带动当地210名群众就业。
类似的场景在宁县处处可见:鑫露伞业就业工厂内,百余名工人正在制作纤维拉簧雨伞,产品远销国内外;甘肃凯晟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碳纤维体育用品生产线,让130余名群众成为板式网球拍、匹克球拍的“制造者”;焦村镇西李村的庆阳云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名工人熟练组装蓝牙耳机喇叭,产品直供深圳外贸企业……这些就业工厂以“灵活用工+技能培训”模式,让群众实现“务工务农两不误”,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宁县就业工厂的崛起,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更催生了产业升级的“裂变效应”。在和盛镇工业集中园区,甘肃世宁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的离心棉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这家全国储能电池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凭借国内首创的离心法工艺,将石英石转化为直径仅0.8微米的微纤维玻璃棉,填补了高端无机纤维材料空白。目前,世宁新材一期项目已建成1万吨火焰棉、1.5万吨离心棉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3亿元,带动500人就业。
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宁县就业工厂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九岘乡林润就业工厂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小杂粮加工车间,产品销往京津等地,带动20余名脱贫劳动力年均增收2万元;宁县勾怀宁创业指导师工作室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孵化出多个特色品牌……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群众端稳了“就业碗”,更培育了特色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
宁县将继续深化“就业工厂+”模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