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帮实干暖民心
甘肃省人防办帮扶宁县焦村镇下个村工作纪事
宁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国家级贫困县,下个村更是处于沟壑峁梁、塬边咀梢,自然条件差,2013年底,全村仍有建档立卡户169户594人,贫困率高达35.6%,被列为省定贫困村之一。
2年前,甘肃省人防办的帮扶队伍来到下个村,任务是全力以赴协助下个村脱贫。
不到2年时间,省人防办帮扶工作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村上村上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提升、为民办实事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使下个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据了解,目前全村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0.35%,2019年底将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走村入户摸清村情
“下个村全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382户,1392人,耕地面积3065亩,人均2.1亩,2014年至2018年陆续脱贫146户543人,今年实现脱贫22户42人,过去村民大都有种植粮油和家庭散养羊的传统……”说起村上的情况,省人防办驻村第一书记王宁强如数家珍。
“抓好扶贫工作,首要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户情,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2018年起,省人防办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当年王宁强被委派到下个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刚开始驻村的时候,王宁强缺乏农业、农村工作经验,工作无从下手。为此,他和驻村队员便走遍了下个村的每个角角落落,对村里所有的贫困群众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和掌握贫困户的户情和致贫原因。
了解和掌握贫困户的基本需求,驻村工作队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对所帮扶的33户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分类。“哪家多少劳动力、哪家有养殖的优势、哪家需要兜底保障……”针对每户不同的致贫原因,驻村工作队为每家每户一一列出扶贫“治疗方案”。
“我们按照四类分类法,针对每户的实际情况,为每户列出帮扶‘菜单’,目的就是改变以往‘一刀切’思想,保证每户群众都能够实打实有自己脱贫‘良方’。”王宁强说。
强化基础旧貌换新
下个村由于地处塬边嘴哨地带,解决群众出行难一直成为了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过去,我们村许多路都都是土路,坑坑洼洼,尤其一下雨,村民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村民赵立勇回忆说。
驻村工作队到村后,将村上的修路问题列为第一解决的问题来解决,积极联系协调相关部门先后为村上修通了6公里的水泥路和9.4公里的砂石路,彻底改变了村上8个村民小组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打通了村民致富的新希望。
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省人防办还积极协调为村上安装了60盏路灯,为群众晚上出行问题又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
不仅如此,在省人防办的帮助下,村上这几年的基础上也是日新月异,村部文化广场、卫生室、老年日照料中心……村上的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健全。同时,借助当地县乡开展的全域无垃圾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省人防办驻村工作还当起了村上的义务环保员,每天和村上的保洁员一起清理路边垃圾、宣传环保常识、绿化美化村道……如今,下个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要想让群众摘掉“贫困户”这顶穷帽子,就必须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为此,省人防办从一开始便确立这个扶贫思路,王宁强和驻村工作队就向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隆冬时节,黄土高原一片寂静,但下个村村民赵立勇却并没有闲着,喂羊、准备饲料、学习养羊技术……赵立勇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早在多年前,从赵立勇父亲在世时,家里一直有着养羊的传统,但是过去由于缺乏养羊技术,再加上资金不到位,养羊一直没有见到经济效益。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助赵立勇联系对接养羊资金、技术等困难,不仅为他解决了扩大养羊规模的问题,而且还学到了养羊技术。2018年他一家靠着养羊顺利脱了贫。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去年我养羊收入了1万元,产业奖补领了2万元,今年我的羊存栏有50多只,收入了3万多元。”赵立勇笑着说,“今年的养羊收入能翻番,真的特别感谢驻村工作队。”
在产业帮扶的路子上,省人防办一方面通过投资100万元建起了35座钢架大棚,不断努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着实让村集体经济作为村民增产增收的长期产业,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为了让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尽快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还投资5000元,购买3000棵2年生的花椒苗为每户贫困户免费栽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省人防办还特别注重群众在扶智扶志方面的帮扶,除了帮助他们想办法、出点子,鼓励他们掌握一门种植或养殖技术之外,还通过协调组织举办广场舞培训班、举办文化慰问演出、开展“五美家庭”创建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逐渐在全村形成了相互和谐的良好风气。
据了解,目前,下个村已发展养羊大户19户、养兔大户1户、养猪大户3户、栽植苹果示范园400多亩,村上的产业已初具规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