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宁县要闻>详细内容

《毡匠老左:守艺路上的非遗传承》

来源:宁县融媒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08 10:47:45 浏览次数: 【字体:

(全媒体记者 姚旭超)在甘肃省宁县南义乡马泉村,有一位身形略显佝偻却步伐坚定的老人,他扛着木弓、竹帘等工具,缓缓走向自家小院,一辈子与手工羊毛擀毡技艺紧紧相连。他就是老毡匠左立彦。

羊毛擀毡这门流传近千年的手艺,曾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中低吟浅唱,却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下,如风中残烛般面临消逝。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左立彦的世界,探寻手工羊毛擀毡技艺的前世今生。


技艺传承:六代人的坚守与智慧

手工羊毛擀毡技艺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相传由新疆、西藏和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传习而来。在宁县,因畜牧业发达,牛羊毛资源丰富,这门技艺得以扎根生长。过去,土炕上的一张毛毡,不仅是防潮保暖的必需品,更是家庭富裕的标志,是农村婚嫁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陪嫁。它的制品多样,毡靴、毡帽、毡鞋、毡袜子、毡腰带等,都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那擀制的羊毛毡,耐用非常,铺用三四十年不在话下,承载了无数人的生活记忆。

左立彦家族的传承故事尤为传奇。“我们家三代人都是搞这个,我老人跟他父亲学了,我和父亲学的。”左立彦回忆道,“我家里老人去世得早,当时我才八岁,父亲出去做工家里没有人照看了,就带着我去剪羊毛里面的杂质、捡羊粪豆、甩羊毛,慢慢就把羊毛的性质,像‘春毛’‘秋毛’分清了,因为有老人一直在指导。”他用指尖摩挲着羊毛,仿佛在与这些历经岁月的纤维对话:“就像我早上说的‘春毛’拿起来一撕,耳朵一听响的就是‘春毛’‘秋毛’拿起来一撕,耳朵一听没有声音,分开了互相不粘连,这就是‘秋毛’。”


这种对手艺的敏锐感知,源自每一代人的口传心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学会理事王翰哲提到:“在南义地区,擀毡的人很多但是传承下来的很少。据我知道,在南义街区周围有张家、常家、左家还有卢家都有擀毡的。但就像我老同学左立彦这个家传三代的人几乎是零,一般的话两代就最多了,而立彦有了六代传人,这是绝无仅有的一家。”他特别指出左氏家族的文化底蕴:“他们是书香门第,底蕴深厚。曾经在我们南义地区是名门望族,有过‘蒋一石左八斗’之说,耕读传家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技艺精髓:七道工序的匠心雕琢

擀毡绝非易事,共包含七道关键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老匠人的智慧与汗水。

选毛是第一道关卡。左立彦强调:“毡匠做毡,选毛是关键。把毛选不好就做不好,就像人蒸馍一样,面不白蒸不出白馍,道理是一样的。”他不仅要区分“春毛”与“秋毛”,更要精准把握毛的性质:“这个毛的油质好,铺开就铺大一点,它往近绣得快,但一定程度就符合你的尺码,这就合适了。你把毛的油质认不准,松得很铺了一大片,一洗绣的慢,洗够次数以后尺寸还长下了。”


弹毛需要体力与技巧的结合。左立彦回忆学艺之初:“我学了一辈子,开始学弹毛,够不上案子,脚底下两个砖一叠,站在砖上做。像人家大人一样,因为案子是死的,站起来不能超过这个纽子这是标准。你如果低于这个纽子,弹毛就很吃力;你高于这个纽子,你弹毛就碰不上弦,高得很。”他弓起弓落,羊毛在弓弦的颤动下逐渐蓬松,每一次弹动都带着对材料的敬畏。

铺毡环节讲究细致入微。“在铺的时候,要把秋毛先铺到底下,把春毛铺在中间,做出的毡就比较标准。”左立彦演示着铺毛的技巧,“毡是由人做的,如果不像这样做,毡就把人拿住了,就控制不住大小、质量了。”他用掸子轻轻洒下羊毛,如同艺术家挥洒颜料,每一根纤维都被赋予精准的位置。


蹬毡是最考验体力的工序。“毡铺好蹬的时候就蹬帘子,蹬的过程中边蹬边翻个,这样毛就绣住了。”左立彦在帘子上反复踩踏,“毛从缝里出来就证明到位了,如果继续再蹬,合边就两张皮了,这都是做活中得到的经验。”他的脚步节奏如同古老的歌谣,踩出羊毛毡的密实与坚韧。

洗毡则需掌握水温的微妙。“刚开始水要小,不能让泥水淌出来,因为你水里有油脂。”左立彦边演示边解释,“然后再上大水,在上大水的过程,千万不要上温水,要上开水。是不是乏水有没有烧开,我一倒我就知道。温水或者是乏水一到就听见‘唰唰唰’地响,就像龙头放水一样的声音。开水端来一倒就没了,没有声音,证明这水是烧开刚刚好。”


浆洗与晒毡为最后的点睛之笔。把雪一样的白灰粉末撒到正在擀洗的毛毡上,再次蹬洗,直至毛毡白如新雪。

传承困境:现代浪潮中的坚守

然而,时代变迁,手工羊毛擀毡技艺的传承面临重重困境。如今,羊毛愈发稀少,擀毡成本日益增高,且这活计又累又脏,年轻人大多不愿涉足,技艺传承岌岌可危。左立彦对此深有感触:“现在买毡的人都不缺钱,就是为了铺下人舒服。教出来能做的有两个,但在帘子上铺毡还拿不住要我跟上。因为帘子上定尺码、定大小、定长短,掌握不了毛的油质,尺码就拿不住。”


但左立彦并未放弃。他从孩童时便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技艺,五十多年来,先后带徒16人,免费传授技艺。“当时学手艺就说‘加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你钱再多不如有一个手艺,有手艺的人不出门就没钱,一出门就有人给你钱。”他的手艺不仅养活了一家人,还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成为南义乡的万元户之一,甚至资助了当地多家企业。

2014年,宁县手工擀毡技艺被列为庆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左立彦被确定为传承人。此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技艺传承。2019年,左立彦自投资金69万元建办宁县南义乡瑞居书香文化大院,设立手工羊毛擀毡技艺非遗传习所和孝贤礼和文史书等8个展馆,收集展示历代名人治家家训400余则,同时建立羊毛手工擀毡技艺传承生产车间,开展传承研学活动。他的家庭也多次获得殊荣,2001年被评为全省优秀读书家庭、最美书香文化家庭;2021年被庆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家庭;2022年被命名为全省“书香之家”。

文化觉醒:瑞居书院的新使命

在推动技艺传承的同时,左立彦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文化传承。“建瑞居书院考虑了很久,因为看到了社会上娃娃玩手机不好好学习,我两个孙子也是整天玩手机,我就想办法把书院建起来后一天去一回,他灌耳音都能记一部分。”他站在书院的庭院里,望着孩子们在古籍前驻足,“我也爱文化,人没有文化就是‘半个人’,不知道社会不知道向前发展,只知道劳动不学习就不行。”


瑞居书院主要传承孝道文化、圣贤文化、礼仪文化。左立彦特别强调孝道的真谛:“很多人不会行孝。只是一味地说给老人多点钱,吃好穿好就算行孝,这不是行孝,这是应尽的责任。要行孝,要让老人心里高兴,心里喜欢没有忧愁,经常回去和老人聊聊天,老人整天盼的就是儿子女儿回来说说话。”他的孝展馆里,一块写着“无违”的牌子格外醒目,时刻提醒着人们对长辈的尊重。

左立彦长子左瑞杰补充道:“瑞居书院建的孝道、礼仪、圣贤、和四个文化主题包括孝、贤、礼、和、文、诗、书七个展馆。先后搞了四十多次活动,接待23000多人,他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个人修身、进德、求学、做人、创业的影响。”他惊喜地发现,父亲在学习中完成了从手艺人到文化传承者的转身:“他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一个手艺人到68岁建成后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为我们兄弟俩树立了榜样。”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学会理事王瀚哲对瑞居书院给予高度评价:“瑞居书院在目前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是一股清流。在有文化传承的这个家庭来说这就是灯塔,这就是燎原的星火,我想这个星火以燎原之势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未来之路:非遗传承的新希望

为扩大技艺影响力,2020年,庆阳市首部非遗传承保护题材的微电影《老毡匠》、纪录片《毡匠老左》拍摄完成。左立彦和他的手工羊毛擀毡技艺,还被甘肃卫视《丝路非遗》栏目、《陇东报》《掌中庆阳》及宁县、环县融媒体中心采访报道,《他,在艰难中坚守》《非遗时光 - 手工擀毡》《擀毡:父亲的身影》等图文报道也在众多新媒体平台发表。他每年开展两次现场教学活动,通过“手工作坊”“生产车间”展示流程,开展研学,培养新人。2024年12月3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手工擀毡技艺为甘肃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收入甘肃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这门技艺已传承至第六代。


每每有研学活动的时候,总会看到几个孩子围着左立彦,好奇地询问擀毡的知识,左立彦耐心地讲解着,眼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些孩子就是这门技艺未来的希望。

左立彦,这位执着的老毡匠,如同非遗传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尽管前方挑战重重,但他坚信,只要有人愿学,手工羊毛擀毡技艺便不会失传。这门古老的技艺,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左立彦和他的徒弟们,便是守护这颗明珠的坚定使者。他们在岁月里坚守,在时光中传承,让手工羊毛擀毡技艺的光芒,继续照亮未来的路。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热爱,将永远流传在宁县这片土地上,激励着更多的人去了解、去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