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飞:一双巧手“剪”出自己的非遗人生
(全媒体记者 李建强 通讯员 李雪凤)一把剪刀,一张10厘米见方的红纸,不描任何图案,拿起剪刀就开始剪。没过几分钟,一条活灵活现的龙便跃然纸上,龙鳞龙须,根根分明。而红纸中,保存着一模一样的完整龙形,互相映照,桌上没有一片多余的纸屑。这便是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县春荣镇徐家村村民杨鹏飞的剪纸“绝技”——阴阳剪纸艺术。
杨鹏飞展示剪纸作品
走进杨鹏飞的剪纸工作室,犹如走进了中国红色革命历史展馆,2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墙壁,挂满了他创作的近百幅红色题材的剪纸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杨鹏飞的心血和智慧。
今年31岁的杨鹏飞,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他和村子里大部分孩子一样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电视台上一期有关红色革命精神的民间艺术节目吸引了他。为了能买到和电视上一模一样的红军长征时穿的绿色军装,他只身前往延安。在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杨鹏飞看见了影响他一生的毛主席剪纸像。刚打工没几天的杨鹏飞盯着那幅卖价颇高的剪纸,只能“望洋兴叹”,可也正因那“一面之缘”,彻底点燃了他学习剪纸的决心,结下了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中注定”的缘分。延安回来后,杨鹏飞白天继续打工补贴家用,晚上便在手机上找图纸练习剪纸。一开始,是练习剪圆形和方形,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图形。
杨鹏飞为春荣小学学生现场讲解剪纸技艺
“别以为圆形和方形很好剪,每天七八个小时与剪刀、剪纸为伴,光练习剪圆形和方形就花了几个月工夫。”杨鹏飞说,之后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的画了剪,剪了撕,一年多后,普通的图案基本都能在他略显粗糙的手下栩栩如生。
2015年的一次机缘巧合,杨鹏飞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大师、昌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传承人徐长琴。徐长琴对朴实、努力的杨鹏飞很是照顾,她看出了杨鹏飞身上的剪纸天分,也观察到他作品中因没有受过正规学习欠缺的专业技巧,便孜孜不倦地对杨鹏飞开始了免费的指导教学。2017年至今,杨鹏飞一边在家务农一边从事剪纸艺术创作。他前后数次参加省内外各种文化艺术作品赛事并多次获奖,他的剪纸绝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杨鹏飞不仅将剪纸艺术带入学校,还积极将剪纸艺术带进单位、社区、乡镇等地,开设剪纸公益培训班150余场,累计培训学员1.1万人次,举办各类展示活动110余场次。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剪纸这项艺术。
一把剪刀一张纸,是剪不断创新与传承。一片纸,一把剪刀,在杨鹏飞的手中,便可剪出自然万物,其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折射着地方的风土人情,也表达着他的喜怒哀乐,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我是祖国的儿女,用剪刀为祖国而歌,为家乡添彩,快乐并幸福。”杨鹏飞的目光清澈而朴实,笑容沉静又温和。
如今,杨鹏飞的剪纸之路还在继续,他正以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艺术技艺,挖掘、保护和传承着非遗文化,并使其发展和转化为自身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