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黄土地上“种”出现代农业的“智慧密码”
(全媒体记者 梁晓飞)近年来,宁县通过“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及六大产业集群化布局,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废弃物变“绿色财富”
宁县立足资源禀赋,构建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牵引、菌业为纽带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体系。在焦村镇西李村,甘农蘑力(庆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基地,成为循环农业的典范。该基地年消化小麦秸秆14万吨、畜禽粪污9万吨,通过三次隧道基料发酵技术和智能化温控栽培,年产双孢菇6900吨,产值达7700万元。菌渣废基料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和饲料,反哺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种—养—菌—肥—饲”一体化闭环。
与此同时,宁县在中药材领域推广“庭院经济”,以金银花为主,发展订单种植。春荣镇新庄村村民李萍利用房前屋后半亩地栽植金银花,年收入从3000元增至4000元以上。全县累计发展金银花9.23万亩,建成千亩示范点21个,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茶饮、中药饮片等高附加值产品12个,带动3万农户增收。
智慧农业:科技赋能 精准提效
宁县依托“智慧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网”,在全县布设28个墒情监测点,实时采集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2025年3月,监测系统发出“顶凌覆膜最佳窗口期”预警,县农业农村局立即启动“百名农技人员下乡”行动,指导农户“趁墒覆膜、保墒待播”。在焦村镇高尉村万亩玉米示范区,覆膜机与旋耕机组成“作业编队”,实现“翻耕—施肥—覆膜”一体化作业,新型覆膜机配备智能压膜轮和自动纠偏系统,地膜与垄面贴合度达98%,较传统人工覆膜效率提升数倍。
在米桥镇孟家村,宁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试点“北斗导航+5G物联”覆膜系统。农机手通过手机APP设置覆膜参数,系统自动规划路径、控制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同步接入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地膜下温度、湿度变化,并通过云端推送至农户手机,实现“智能覆膜+精准管护”闭环管理。
六大产业集群化:全链升级 品牌突围
宁县以粮食、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瓜菜、草畜六大产业为支撑,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粮食产业:首创“种粮一体化+粮饲一体化+粮草一体化+企社农户一体化+种贮加销一体化”全链条发展模式,建成20万亩高效示范区和18个千亩示范点,带动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连续4年稳定在77万亩以上,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苹果产业:通过低产园改造、防雹网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优质果率提升至78%;开发冻干苹果、果醋等32个深加工产品,品牌价值达15亿元,成功打入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瓜菜产业:在北川建成万亩设施瓜菜基地,推广“双拱双膜+立体吊蔓”技术,亩均产值超10万元。湘乐镇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辣椒订单种植,今年计划种植朝天椒8000亩,预计产量1.2万吨,产值超4000万元。
草畜产业:实施“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建成万头生猪场6个、早胜牛保种场1个,畜牧业年产值达37.07亿元,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
政策护航:农机补贴 保险托底 激发活力
宁县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近两年落实补贴资金2279万元,购置补贴各类新型农机具2305台套,受益农户达1859户。全县规范农机合作社39家,年均作业服务面积达25万亩,基本形成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的农机服务体系。
同时,宁县将顶凌覆膜作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玉米、马铃薯保额分别提高至800元/亩、600元/亩,保费财政补贴80%。2024年,平子镇受旱灾影响,1.2万亩覆膜玉米获赔384万元,农户称“保险是丰收的‘定心丸’”。
宁县正探索由“三元双向”向“多元多向”发展,计划与高校和科研团队就“基因测序和现代分子育种”“设施种植自动化”等课题展开合作,推动食用菌菌种国产化、种植自动化。同时,宁县通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2个、注册“甘味”品牌3个,并在多地设立展销专区,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
宁县正以科技为笔、以全产业链为墨,绘就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图景。宁县将继续以创新驱动、绿色引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西北寒旱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宁县经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