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气候——降水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降水之年变程:24年间平均年降水量527.1毫米,变率18%,具有相对稳定性。降水量最多的1975年为827.7毫米,最少的1965年为372.1毫米。平均3年有一个少雨年,6年有一个较严重的旱年。

降水季节分配: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平衡,以夏秋之交雨量集中,冬季雨雪稀少为特点。

历年开春以后,降水逐渐增多,6月末至7、8、9月降水盘最为集中,可达全年降水量之一半,10月份以后降水很快减少。但依3至5月、6至8月、9至11月、12月至2月、的四季划分计算,则24年里:春季降水量122.4毫米,变率为28%;夏季降水最254.9毫米,变率为29%;秋季降水量179.2毫米,变率为36%;冬季降水量16.9毫米,变率为46%。

24年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73.5毫米,出现于1973年8月30日。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2天,出现于1976年8月18日至29日。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84天,出现于1962年11月26日至1963年2月17日。

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平衡,形成规律性的旱、雨季节。旱情多出现于春秋和盛夏时节,俗称春旱和伏旱,轻者连年发生,严重者间隔三数年,于大秋作物下种、生长极为不利。此外,经常经冬无雪,“干冬”于小麦过冬不利。雨季从7月开始,多延至10月中,于秋禾生长有益,但往往给小麦收割打碾、播种以及秋收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大秋成熟。

雨雪形式

雷阵雨:发生于3月以后,至10月中旬,以6、7、8月为最多,月最多可达8次。其规律多西来而东往,或由西北向东南,东部山区的雷雨,大都南下或东去,不大幅度西移。其来时,多在午后至前半夜,往往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持续个把时辰,10年中只有一次持续6小时以上。其阵雨急骤,几分钟即积水盈尺,洪水奔流,至于渠池横溢,毁庄淹舍。雷电有时也击伤人、畜、树木等。此种降雨,有连日出现之规律,故有“雷雨连三场”之农谚。

冰雹:出现于4至9月,6月份为多,常与雷阵雨混为一体,实属雷阵雨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一种剧变,其动向、气势、持续时间等亦多相同于雷阵雨。冰雹颗粒,小者如黄豆,大者如核桃,间有近似鸡蛋者。主要危害是毁坏成熟时节的小麦和生长中的秋苗,击死人、畜之事亦屡有发生。雹雨降落面小,窄可不足华里,宽也不过十数华里,冲直而过,少有倾降于一处者,即农谚所谓“雹打一条线”。宁县地区雹雨多数是西北来东南去,少数为西来东去。主要路线有三:①以西北方向,从庆阳县上空移来,经瓦斜、新宁、早胜地区南去。②以西北偏北方向,从合水县上空移来,经南义、春荣、良平地区南去。③以西向东,从镇原县上空移来,经新庄、政平地区而去。次要路线也有三条:①从西向东,由镇原方向,经和盛向中村地区移动。②以偏北方向,从合水上空进入盘客地区。③源自子午岭山区,向西南移动,纵贯盘客原。降雹有许多前兆,如气息闷热、雷声沉闷、底云混乱且有黄色等,已早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有用土炮轰打等法抗雹的,间有成效。但轰打不力,或轰不适时,阻聚行云,致使冰雹集中倾泄者亦有。

暴雨:在24年间全部出现于7至9月份,1965年之后的11年间,平均每年出现1次。日降水量最大的是1973年出现于长庆桥地区的一次暴雨,降水83.7毫米。历年暴雨多出现于子午岭山区和平子——良平、和盛——长庆桥一带,往往造成水灾。

连阴雨:主要有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春季连阴雨、6月至7月上旬的夏季连阴雨和8月至9月的秋季连阴雨,而以后者为最多。23年中共出现秋季连阴雨31次,其中连阴10天以上的15次,有的断续连阴40余日。1975年4月15日至5月3日的春季连阴雨、1961年6月15日至7月5日的夏季连阴雨和1962年9月22日至10月9日的秋季连阴雨,分别为三种连阴雨最长记录。1976 年8月18日至8月29日的连阴雨降水量达252.7毫米。春、秋连阴雨常常造成低温天气,不利于麦、秋成熟和收割打碾,甚至造成庄宅倒塌等灾害。而夏季连阴雨于秋田生长有益,故谚语有“六月连阴吃饱饭”之说。

降雪:据24年测计,平均初雪日在10月28日,最早9月27日,平均终雪日为4月4日,最迟5月6日,降雪期158天左右,雪日最多的是11月和2月份,因而有“干冬湿年”之谚。积雪期平均138天,一次积雪平均持续40天,1963年冬至次年春,积雪日达101天。累年最大积雪深度21厘米,在12月积雪期间,大地银装素裹,如水晶世界,于小麦安全过冬,并促使其根系发育有利,但容易造成交通困难。

雨淞(俗称地釉子):多发生于冬末春初,3月份为最,有1至2次。1963年3月6日至11日雨淞一次持续6天,积冰寸许。其水量甚少,而于交通和通讯线路安全十分有害,群众还有“地釉子痨麦”的传统说法。

(选自《宁县志·地理志·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