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地理——地质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地质状况至今未有系统地勘察。1964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希涛等,对巩家川马莲河河谷剖面的研究,曾见于刘东生等所著《 黄土的物质成份和结构》一文。1971年,甘肃省第一水文地质队,在董志原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中,对宁县马莲河以西552平方公里的调查,记述于《董志原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977年,甘肃区测队对本地区的地质测量,编有区测地质报告和《地质图》。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928部队对本地区水文地质的普查,编有《正宁、宁县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此外,1970年前后,长庆油田地质队,对宁县地区也曾进行地质勘察。这些,都未能系统和全面。整个隐生宙迄无了解,而显生宙也只有中生代以来的地质,才有不同程度的探测。限于此,本志所载仅可为宁县地质之部分情况。

地层

宁县地区,位于关中——六盘山折皱带以东,属于华北地层区之鄂尔多斯分区,亦即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又叫陕甘宁盆地。

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状况如下:

中生代

一、三迭系:仅见于钻孔之中,未详。

二、侏罗系:见于钻孔和宁县三号断层之中,亦未详悉。

三、下白垩系:本系志丹群之洛河组、华池组、环河组和罗汉洞组,在宁县地区均有所见。而环河组和罗汉洞组,断续裸露于河谷两岸和子午岭一带。据襄乐、长庆桥等钻点探查,各组地层情况是:

1.洛河组:广布于县地之下,其顶板高程以15.3%的坡降由东向西倾斜。岩性为棕红、浅棕红交错层,间加细砂岩和少量粗砂岩。碎屑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云母次之,钙质与泥质胶结,结构疏松,岩相较为稳定,连续沉积于宜君组地层之上。

2.华池组:以北西56°的走向分布,以15.3%的坡降向南西倾斜。本层北薄而南厚,其岩性以棕红、紫红、暗紫红中薄层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水平层理清晰,砂岩中有斜层理。裂隙虽然发育,而多为石膏充填,岩相变化较大,结构致密坚硬。

3.环河组:分布广泛,出露仅见于河谷。地层东西厚而中部薄。其岩性,下部以棕红、紫红色泥岩、页岩为主,夹少量灰色、灰绿色粉砂岩,上部以灰紫色泥、页岩为主,夹暗紫色、紫红色粉细砂岩。岩相变化不大。

4.罗汉洞组:分布在子午岭至解家川一带。岩性以桔红、桔黄、浅灰、紫色中薄层砂岩、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底部以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呈厚层块状,由钙、泥质作弱胶结,结构较为疏松。

新生代

一、第三系:

第三系上新统泥岩,在本县分布较广,但露头仅见于沟谷两侧和沟脑部位,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变薄。本层属三趾马红土组,岩性以棕红、浅棕红、浅棕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为主,其中夹有零散和成层的钙质结核,少数团结成钙板,在早胜嘴头沟泥岩中可以看到。

二、第四系:

第四系地层在宁县地域广泛分布,出露比较齐全。各统、组地层状况,由老到新分别是:

下更新统

1.三门组:主要分布于径河、马莲河谷五级阶地之下,岩性以桔黄、棕黄色为主。其下部为砂砾石层,呈灰白和桔黄色,具交错层理,属河床型。成份由灰岩、页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岩、钙质结核等组成,上部以棕黄色砂面粘土和砂质土为主,夹砂砾石层和粉细砂层,可见水平层理。

2.午成黄土:县域中部和西部河间地区下部均有分布,西部厚而东部薄,出露于沟谷上游原地边沿和沟脑部位。其颜色以浅棕黄为主,岩相稳定。土质成份由亚粘土、粉砂土组成,钙质含量高,成岩作用较强,并夹有大量钙质结核。

中更新统

中更新统地层在县地分布甚广。主要为冲积、风积两类成因。各组地层状况依次为:

1.下部冲积层:主要分布在泾、马二河的四级阶地,岩性主要为灰白及灰黄色砾石层。砂层夹褐色粘土和亚砂土层。砾石成份以泥岩、砂岩为主,并含少量钙质结核及灰岩,局部呈半胶结状态。

2.离石黄土下部:广泛分布于河间区,出露于沟谷坡地。其成份以棕黄、浅棕黄色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夹5至10层棕红、褐红色古土壤和灰黄色钙质结核层,有的高出河面50米左右。

3.上部冲积层:分布为泾河、蒲河、马慈河和城北河等的三级阶地。下部岩性为灰白、灰黄色砂砾石层,砾石以石英、灰岩为主,砂、泥岩次之,并夹少量火成岩砾石。上部为灰黄色、褐黄色亚砂土,含零星钙质结核,并加薄层钙板,密实而半坚硬,具有水平层理。

4.离石黄土上部:广泛分布于三级台地以上的河间地区,出露在沟谷陡坡上。其岩性为浅黄、灰黄色砂质黄土,间夹3至4层棕红、褐红色古土城层,单层厚1至2米,间隔7至16米。黄土颗粒组分,各地变化不大,平均含砂粒16% ,含粉粒67%,含粘粒17%。

上更新统

这一地层比较发育,其成因为河流相的冲积层和风成黄土(即马兰黄土)两类。

1.冲积层:分布为诸河沿岸二级阶地,属萨拉乌苏组。其底部岩性为灰白、灰黄、褐黄色砂砾石层,成份以泥岩、灰岩、石英岩为主,钙质结核和火成岩次之。中部为亚砂土夹砂砾石层,结构松散。上部为灰黄、揭黄色亚粘土,具水平层理,并加粘土淤泥条带和细砂薄层。

2.马兰黄土:广泛披盖于二级阶地及其以上的河间地区,土层为浅黄色砂质黄土,质地均一,结构松教。其颗粒成份,据20个土样分析,平均为:砂粒占16.8% ,粉粒占66.4% ,粘粒占16.8%。

全系统

冲积层下部:分布为川谷一级阶地,沿河两侧做带状布展。其岩性下部为灰黄色亚砂土,砂石成份以泥岩、页岩和钙质结核为主。泾、马河区砾石成份比较复杂,还有灰岩、火成岩、石英岩等。上部为亚砂土,质地均一,较疏松,局部夹透明状砂砾石层,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

冲积层上部:分布为河漫滩地,其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黄色砂砾卵石层,局部表层为薄层亚砂土。砾、卵石成份以砂岩、泥岩为主,含少量灰岩、火成岩。部分地区则以泥岩、页岩和钙质结核为主。

构 造:

宁县地处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伊陕盾地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复合部位,即陕甘宁构造盆地之南部。中生代以来,这里虽然经历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经历了地壳的反复升降,但构造节理不甚发育。

构造运动:

一、华力西运动波及此地,对构造轮廓有所影响,但未详悉。

二、燕山运动给这一带地区沉积了巨厚的内陆河湖相地层。

三、喜马拉雅运动使中生代陆盆进一步发展,形成陕甘宁坳盆地。

断层:

构造运动给宁县地区留下的断层现知有四:

1.宁县一号断层:位于县城以西,呈北北东向,穿过烂泥沟、水磨沟、马莲河、城北河等处,长72公里,有7个断点,落差70至110米,具有燕山运动的特征。

2.宁县二号断层:位于县城以东,呈北东方向,通过马莲川、九龙川等处,长约67公里,有6个断点。落差70至110米,为长期发育之断层。

3.宁县三号断层:位于县城以南,呈东西向,穿过九龙河、马莲河,长26公里,有6个断点,落差70至180米,发育在上二迭系至侏罗系时期。

4.南义断层:位于南义井镇以北,从西向东,经过马莲河、城北河、柳叶沟、牛头沟、襄乐川、九里沟等处,长113公里,有11个断点,落差30至200米,发育时间较长。

构造节理:

宁县地区构造节理不甚发育,其在地层和岩体中的发育程度也不相同。这里主要有4 组近于正交的节理,而属于祁、吕、贺山宇型构造体系和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2组扭性节理比较发育,其裂面平直光滑,且在后期的构造运动中,不同程度的得到加强。

在砂、泥岩互层的岩体中,砂岩坚脆,其节理裂隙比较发育,而揉性较强的泥页岩,裂隙则不发育。砂泥岩和砂岩页岩的分界面上,层面裂隙比较发育,有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者,在不回性质构造节理的切割穿插下,构成网状裂隙系统。

(选自《宁县志·地理志·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