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土壤
土壤的基础是黄土母质。
在第四纪中后期的新构造运动过程中,这一带地区,在新生地层堆积的基础上,由下而上,先后堆积了厚度不等,夹有数层至数十层古土壤的风成午城黄土、风成离石黄土和风成马兰黄土,其总厚度在150米至260米之间,位于最上层的主要是新黄土。这种黄土母质,经长时期的气候、生物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土壤。
境内土壤有6个土类,最主要的是黑垆土和黄绵土两类。
黑垆土:主要分布在原面,这类土壤具有上层疏松、下层粘结,易于渗水、保墒的特点,且理化性状良好,有较强的石灰性反应,是县内肥力最好的土城。
黄绵上:广泛分布于残原、山坡地带,土质疏松而绵软,颗粒细小,渗水透气,不砂不粘,耕性良好,但抗蚀性差,极易受雨水侵蚀,经过控制水土流失和培肥地力,仍可为良好的农业土攘。
淤积土:主要分布于川台和沟坝地带,是一种冲积而成的次生土镶,多为轻壤土,质地较细,适宜耕种,且养分含里较高,水、气、光、热条件优越,宜于农作物生长。
潮土:主要分布在河滩地和一、二级阶地上,其上层以粉沙为主,一米以下有蓝色紫泥层。地下水位高,有返潮现象,抗早性能强。但地温较低,农耕时须加改良。
红土:分布在沟底、沟口和川谷交界处。其质地粘重,结构极差,土体紧实,且多泥石、砾石,大都成块状和不明显板状,故通透性差。且口紧性凉,肥力低下,不适于农作物生长。
灰褐土:主要分布在子午岭林区,土层深厚而土壤疏松,有很强的石灰性反应。‘
全县土壤养分,总的是氮少、磷缺、钾富。几种土类平均有机质含量为0.99% ,含氮0.074% ,含磷0.15%。其中水解氮百万分之五十六点七八,速效磷百万分之七点五三,速效钾百万分之二百二十点三。按照全国土壤分级标准衡量,一般钾属二级、氮属三级、磷属五级,耕地施用氮、磷化肥,特别是氮、磷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比较显著.
各类土坡由于成份、结构等情况不同,耕作比阻也有差异。
(选自《宁县志·地理志·地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