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地理——山脉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宁县山地虽广而山脉无几,除子午岭脉络起伏,走向分明,可谓之山脉以外,其余实属残原梁峁,或如馒头,或象螺锥,或似刀锋,或类鱼脊,低子原面,高于平川,黄土深厚,易于变迁。人们为之命名,称之为山者,实不可胜数,仅取较为重要者记之。

子午岭:其主脉走向为“直南直北”,古人以北为“子”, 以南为“午”,故有此名。又因地段的不同而称横岭、横山、页(xuè)梁、桥山。古名还有鸡山、翟道山(见《 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南连耀州,北抵盐州,东接延安,绵亘八百余里”(《 大明一统志》)。北以午亭寨入宁县境,南至艾蒿店入正宁县境,纵贯县域东境30 公里,成为宁县与富县、黄陵县之天然分界。最高峰兴隆关一带海拔1760米,其主岭起伏,如苍龙腾跃,支阜西延数十公里,形成峰峦、梁峁不计其数。这里,乔、灌木混交林荫天蔽地,蕴藏着木材、药材和动物资源。襄乐川 、九龙川、平道川等俱源于岭西,林茂草丰,水土肥沃,可农,可牧,可林,可渔。主岭之上,秦故道遗迹依稀可寻,古老的烽火合历历在目:午亭寨、五里墩等处的古迹、废墟,都于荒烟漫草之中,诉说着子午岭的历史及其沧桑变化。从岭脊到原边,几乎到处都留有革命战争的痕迹。半个世纪以来,它是陕甘边特别是陇东和宁县人民革命斗争的摇篮。

东山:以在宁县城东而名,旧称高山,其东以土桥腰岘与春荣原相连,其余三面为黄土沟坡,宁县古城依东面西负山而筑,为县城之依凭。

南山:在宁县城南,九龙河南岸。南以南桥子与早胜原相连,其余三面为黄土沟坡,而东北坡陡险,杂树荫蔚,有南山寺、药王洞等废墟。其北隔九龙河与东山对峙,俯瞰县城南郭,于县城安全十分重要。《大清一统志》谓其“为州屏障,上有元将李思齐故城”,然城久废。

北山:在县城以北,城北河西岸。北以狭长坡道与南义原相连,其余三面为梯田,东南隔城北、九龙两河,与东山、南山鼎峙,南对县城关厢,坡下为公刘故邑,尚存狄梁公庙记等石碑。南端有庙嘴遗址,现辟为烈士陵园。

西山:“列峙城西”,即马莲河西岸,实系董志原梁峁,沟谷密垂,溪流间出,长梁陡坡排列而下,马莲河水拍山而过,水屏山障县城西部。

画石山:又名安定岩,俗称砚瓦川,是宁县唯一石层裸露之山梁,在城西7 公里处马莲河西岸。《大清一统志》载:“其石有文,灿然如画图”,故名。《 方舆胜览》记:“石若泼黛,有紫阿石,可镌砚”,但今已不用。

此外,旧志所载凤凰山等,既非独起之山峰,又无特别的意义,故不一一作记。

(选自《宁县志·地理志·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