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概 述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0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宁县,处伟大祖国的腹地,是中华民族最早开拓的区城之一,其建置沿革历史悠久,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为国史历载之古郡大邑。

全县位于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东南,即陇东高原之南部,系甘肃省东南边境县分之一。海拔8601760米,总土地面积2633平方公里。县地布展子午岭西麓,东屏巍巍重山,襟带泾、蒲二水,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呈回旋之势。境内有董志、早胜、盘客、春荣等7块原,有泾、蒲、马莲、九龙、襄乐等9条川,重岭纵贯县域东境,梁峁、沟谷不可胜算。地面向西南倾斜,诸水朝西南奔汇。山原交错,河溪密垂,“岗阜环列,川谷高深”,关岘叠出,自成天险。

这里处中纬度内陆,为北温带之南沿,又在青藏高原东侧,受季风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温润适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27毫米,无霜期160天,冬天较长且冷,秋季多连阴雨。虽然旱、雹、风、霜时可成灾,而土壤肥厚,不足为害。自然资源博富,农、林、牧、渔皆宜。农业承周先王遣风,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董志原号称“陇东粮仓”。冬小麦播种占粮田总面积的70%以上,为其主粮。杂粮和油料等经济作物丰富多样。子午岭为天然林区和牧场,草树丰茂,宜林宜牧,林木品种繁多,牛羊一向兴旺。历史上物产称丰,历代多方物土贡,而今早胜牛、黄甘桃、晋枣、曹杏、花椒、黄花等,俱为传统特产。

遍布县内的50余处古文化遗址充分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广泛居住于县域各地。在华夏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形成之时,这里就成为其基本版图的组成部分。夏之末,为公刘邑。商为北豳,属周族发祥之地。东周时,义渠国建都于此。2300多年前,秦始于这里置县。两汉、三国至于东晋、西晋,县(道)数置而变动繁频。南北朝而下,其州、郡、府、县建置不断,宁州之名,即始于西魏。

这个地方由于地域辽阔,资源富厚,天险自固,进退弗艰,而为举事者所重,常据以养势。在很长历史时期,又久为边冲要塞,周、秦、汉、唐各代,更拒戎夷,镶边陲,屏三秦,蔽京畿,为统治阶级所关注,频被兵争,烽火叠起。秦皇、汉武、唐太宗等封建帝王,都曾屡临此地,竞相委任文武重巨镇守这里。秦,汉之交,唐、宋之季,金、元之更迭,明、清之鼎革,无一不于此地兵戎相较,以决进退。宁州大地争留存着文明古国走过的崎岖道路,印记着中华民族坎坷的历史足迹。

生活在这里的40万劳动人民,以汉民族为主体,世世代代,苦心经营,共同开发、建设了这块地方,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物质、精神财富,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智慧。傅介子、李彦仙及吕氏诸人等,或建勋于绝域,或称雄于乱世,或著绩于政军,或驰骋于文坛,人才代出,光照古今。

在苦难的岁月里,苛政猛如虎,官吏似豺狼,兵患匪祸,灾祲疫疾,它锤炼了人民的勇敢革命精神,每每奋起反抗剥削和压迫。民主革命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王孝锡、任鼎昌等在此燃起星星之火;刘志丹、谢子长等在此高举红旗,新宁县是陕甘宁边区巩固的阵地,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刘伯承、贺龙等先后率领红军进入宁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都曾亲手抚育这块红色根据地,而宁县的人民群众,用自己无数子弟的鲜血热泪和汗水,洗涤了山河的污垢,使这块土地焕然一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宁县人民跟着共产党,巩固人民政权,坚持社会主义革命,不曾一日或停,虽然屡受干扰,几经挫折,也未尝动摇前进的信心。于此同时,他们改造自然,改善生产条件,使全县2/3的耕地变成水平梯地和条田,粮食产量比旧社会翻了两番。文化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宁县人民的业绩和贡献,给中华历史增添了新的光辉,给宁县地方赢得新的光彩。宁县的新一代人正在意气风发地踏上新的征程,走向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