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农技农艺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3 16:12:42 浏览次数: 【字体:

宁县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农业技艺,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解放后于1955年建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30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使这些优良传统更趋于科学化。

耕作制度:全县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大部分粮田种植小麦,麦收后到播种前可复种一茬小秋作物,属二年三熟制。连种数年即倒种一次秋田。倒茬一般通过复种进行,如冬小麦——小秋——大秋(或经济作物)——冬小麦冬小麦——冬油菜——小秋(或黄豆)——冬小麦。民间广泛流传“合理倒茬如上粪”的农谚。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反复证实的各种农作物上茬地有:前茬的西瓜、豌豆、大豆地里种小麦,苜蓿地里种油菜、谷子等,均有“如上粪”的效果。不种逆茬地,如荞麦地不种大秋,玉米、高粱不重种等。多数倒茬虽属中等茬口,但仍可达到调节地力、地气(即地性热凉)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地力的提高和化肥的使用,麦田复种面积不断扩大。复种的品种除传统的糜子、荞麦外,川水地还多种谷子、玉米等。大秋仍有间作套种习惯。

耕种:麦茬地必在中伏前深耕翻晒,秋茬地必在入冬前灭茬纳雨保墒,此为世代传统。现麦地讲求头遍深翻二遍浅种。耕地必先耙耱再耕,耕种后即耱,麦田或“干打硬种”,或种在“泥窝窝”都要抢时,秋田趁早、晚潮湿抢墒播种。粮食除豆类、玉米外,均以耧播。70年代以来小麦下籽量由12斤增至20斤,成穗在三四十万之间。玉米留苗由千株增至1500株,高粱由2000株增至4000株左右。

加工管理:开春后,秋田耙耱,麦田或耙耱或镇压以保墒,小麦地锄草在两遍左右,并打破地表减少蒸发。大秋多锄3次,出苗后的三叶时浅锄一次打破地表,叫“放风”,五叶时锄一次定苗,七至八叶时深锄(刨)与追肥,在麦收前进行完毕。麦收后玉米去杈,防止分蘖。

选种:小麦籽种习惯块选、穗选,单独保存。高粱、玉米、糜子、谷子多穗选留种。60年代中期,开始小麦良种的替换和玉米杂交种试验种植,1970年推广高粱、玉米杂交种,使大秋品种杂交化。县建有种子公司,负责良种选培调运,并在和盛湫包头办有320亩地的良种场,专门培育良种。今农民以选留、兑换良种为备耕要事之一。

施肥:农家历来重视家庭肥料积攒。农家肥经过堆放熟化、打碎溜细、混合均匀方才上地。运粪到地,多大堆堆存,耕种前才移成小堆撒施,以减少肥效损失。60年代前,大田仅撒施底肥。部分麦田施冬暖肥,洋芋施窝肥,瓜菜地施追肥。70年代起,麦田普遍施硝铵、硫铵、尿素作追肥秋田坑施化肥追肥。1974年开始推广春季耧播化肥,成为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今普遍以楼播为麦田追肥。

防病灭虫:5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深受病虫害威胁。人们曾采取拔除病株防治各类作物的黑粉病,碾压小麦青苗防锈,用荞麦杆灰灭除蚜虫以及人工捕捉害虫等土法防治病虫害,多不可靠。1953年县内始用手摇喷雾器喷洒“六六六”粉剂小面积防治作物病虫害。1958年开始拌种和土壤消毒,1959年锈病大发生,县、社有组织地施用草木灰、石灰和其它土农药,对89万多亩麦田进行了大面积防治。1977年全县对各种农作物共56种病害、49种虫害进行了概查,并大量施用各种农药防治小麦锈病、红矮病、全蚀病、黄矮病、红蜘蛛、玉米大斑病、黑穗病和高粱、西瓜炭疽病,以及蚜虫、粘虫等各种地下害虫。又在中村秦店、新庄先锋、太昌长庆桥、平子、和盛早胜南北等乡设立了6个病虫测报点,备有各种捕虫杀虫设备。现农药拌种已较普遍。1985年农药使用量已达3.28万公斤。

收获:小麦上场晒干后,即摞成垛,防止雨淋霉变。收割完毕,即开始紧张的打碾,多在伏天内结束。其它作物也多边收边打,尽快归仓。

(选自《宁县志·经济·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