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品种
宁县各类畜禽旧时以地方品种为主。解放以后,开始引进外地品种,并分别于1959、1963年在早胜、和盛建配种站,对部分品种杂交改良。现主要品种有:
黄牛:黄牛是宁县主要役畜,饲养数量最多,1949年有2.28万头,近年来发展较快,1985年存栏达到4.77万头。为35年来最高数。地方品种有黄牛和早胜牛。黄牛本地俗称柴牛,早胜牛俗称东牛。
柴牛属蒙古牛类型,各地均有分布,山区较多。柴牛头大、角粗糙而长圆,并且向前向上或向外向上伸展,有的卷曲生长。鼻镜多为淡红色。颈薄垂肉不发达,肩峰低,胸宽深,腹大,四肢粗壮有力,蹄质结实。被毛纯一,多为黄色或淡黄色,眼圈、口鼻圈、腹下、腿内侧为白色,界限明显。生长于山区的体型较小,行动敏捷,适合山地耕作和山区放牧,而生长于原区的体型高大结实,其役用性能与早胜牛相似。有些大型柴犍牛,体大力强,在犁地、打碾时常可独套。
柴牛的改良,除引入秦川牛种外,1960年从东北引入三河公牛、母牛各5头,投放在平子等地,后裔很少。1970年供销系统从内蒙古调回草原黄牛300头,作为役畜支援队社,其中有数头公牛,在山后留有少盘后裔。1977年夏,长官配种站开始运用冻精配种技术,至今有配种站9处。先后用“利木辛”、“短角”、“西门达尔”、“夏洛来”等品种的冻精配种。杂种牛初生牛犊普遍较本地牛犊重10至20斤,最重者可达70多斤。成牛骨骼粗壮结实,体型高大,后躯发达,生长快,可肉役兼用,很受群众欢迎,其中以“利木辛”杂种牛最优。但杂种牛饲养条件要求稍高,且使役不力。现有良种牛3800多头。
奶牛:1978年曾从西安草滩农场引入16头,在城关筹社办农林场养殖,后多出售,现仅有少量私养。
驴:驴是主要大家畜之一、饲养量仅次于牛。1949年为1.5万头,1985年为1.64万头。品种主要有土种驴和庆阳驴,另有少量自陕西引入的关中驴、米脂毛驴和由内蒙古、河西等地引入的凉州驴等。庆阳驴是长期以来引用关中驴与本地驴杂交选育而成的。头长眼大,耳长大,胸深宽,脊腰平直,被毛多为黑色,口圈、眼圈、腹下及四肢上部内侧呈灰白色,是中型乘挽兼用的地方良种,驮重180斤以上,一对驴日可耕地3至4亩。现有庆阳驴2800多头,主要分布于早胜、和盛原。
土种驴体型小,头显重,颈短,呈水平状,耆胛较低,背腰平直,尻斜而短,四肢强健,蹄小结实,行动敏捷,毛色以黑色居多,也有灰色褐色的,耐粗饲,易管理。各地均有分布,以山区为多,主要用于驮载、拉磨。
马:马的饲养量较少。1949年仅400匹,1985年发展到3600匹。主要分布在西南原区,用于拉运和耕作。品种以蒙古马、河曲马为主,也有少量引进的良种杂交后代。从1958年以后,调拨引进过苏联卡巴金纯种公马1匹,杂种马7匹,沙毛苏维埃重挽马1匹、天祝岔口驿种公马9匹、母马20匹,甘南河曲种公马2匹,民间还购买了大批甘南马。现分布最广的是河曲马杂种后代。卡巴金杂种后代约二、三百匹。
骡:马驴种间杂交形成的马骡、驴骡均有,因其体壮耐粗饲,寿命长,抗病力强,役用性能良好,群众喜爱。价格一般高于马、驴一倍以上。1949年有400匹,1985年为2200匹,分布于西南原区。
猪:猪为宁县主要肉用畜,1949年仅有2.1万头。70年代大力发展养猪,1977年最多时达13.2万头,1985年为12.05万头。地方品种主要是八眉猪,为脂肉兼用型品种,额部皱纹深而显著。呈“八”字形, 有大小八眉之分。大八眉耐粗饲,适应性强,成熟晚,体型较大,骨骼粗壮结实,头大,面部皱纹深而显著,嘴直而粗长,耳大下垂,遮蔽双眼,背腰较平或稍凹,腹部较大且下垂,怀孕母猪常下垂至地面。全身被毛黑色,鬃长20公分左右。母猪每窝能产仔猪12头左右。育肥猪一岁时体重可达120至140斤,屠宰出肉率为60%,膘厚4至5公分。小八眉体型较小,但肥育效果好,肥育12个月后体重可达130斤左右。自70年代引进外地品种以来,八眉猪已基本被改良为杂种猪。现仅盘客、金村等山区有少量饲养。另有一种土猪,东南区叫“黄瓜头”,西区称“杏猪”,体小,生长发育快,多为小户农家饲养,现已不多见。
1958年后,引进过约克夏、苏大白、上海长白猪、四川内江猪、巴克夏等品种408头,虽纯种繁殖,但因饲养条件不备而失败,但经过杂交却基本成功。目前杂种猪主要有内八杂和巴八杂两种。1972年从四川内江县引进内江猪240头,与本地八眉猪杂交改良,其后代即“内八杂”,杂交优势显著,头大,嘴短粗,耳中等大、下垂,额部皱纹多而深,背腰平直或稍凹,臀部较丰满,腹部稍下垂,四肢骨骼发育良好,全身被毛纯黑,性情温顺,耐粗饲,生长快。10至12个月出栏,平均体重162斤,体高59公分,体长109公分,胸围103公分,出肉率62%,乡村普遍养殖。“巴八杂”是巴克夏猪与八眉猪杂交改良形成的杂交类型。其杂交优势明显,全身结构稍匀,体格结实紧凑,头大小适中,耳尖下垂,颈厚而圆,背腰平直,臀部紧凑,四肢发育良好,被毛有的全身黑色,有的额部、四肢下部、尾尖、腹下有少量白色,其生产性能与内八杂相似。目前仅见于局部地区。
山羊:1949年有1.94万只,1980年为6.51万只。1985年降至8800只。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山区。地方品种主要是本地黑山羊,系原始品种,其体小伶俐,全身被毛黑色,毛质粗硬,头大小适中,角发达,颈短直,背腰宽长而平,四肢显短,成年母羊平均体高53公分,体长61公分,胸围73公分,管围6公分,体重51斤;成年羯羊体重为57斤。黑山羊肉毛兼用,每年剪毛一次,每头平廊剪毛8两,毛多用于做毡和口袋。羊绒为白色或淡黑色,每淤平均可产绒5钱至1两。出肉率40%左右,头均产肉20至30斤,肉质鲜美。习以春末夏初宰食,曰:“枣芽羊”。
1965年从辽宁盖县引入绒山羊60只,投放盘客段堡、襄乐油坊沟等大队开展自然交配改良。杂交后代的体型较好,毛变为白色,头均产毛量达8市两,产绒量达2两3钱。现约有千只左右。
70年代后期,引进沙能奶山羊,经杂交改良,每只奶山羊日可产奶2至4斤。1985年有430只。
绵羊:1949年有3.2万只,1980年最多时为11.86万只。1985降至2.15万只。主要分布于西南原区。地方品种为本地绵羊,属蒙古羊类型,体型较小,头稍长,鼻梁高起。公羊具短角,母羊无角,颈长、耳大,尾呈椭圆形,丰满时近方圆形,尾尖卷曲,被毛大多为纯白色,多产单羔,怀胎母羊产羔率为120%。
1958年秋季调入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进行过人工授精配种。1967年先后调入新疆细毛羊195只,甘肃高山细毛羊1700只,山东曹县寒羊(生产羊,每胎产两只以上)100只,先后人工配种3000多只。到1980年有改良羊约6万只,1985年存有7300多只。引进的细毛羊也均能进行纯种繁殖,纯种经济价值高,每只可产毛6至10斤,很受群众欢迎。本地多舍饲,1985年有3800多只。
鸡:1952年有12.4万只,80年代起有较大发展,现约有40万只。原大部分为原始的地方品种,毛色繁杂,有土黄、土红、红、黑、白、暗灰、杂花色等。冠形多为复冠,母鸡就巢性强,年产蛋80枚左右,平均蛋重57克。公鸡平均体重3.7斤,母鸡3斤。近年引进鸡种主要有来航鸡、九斤黄、澳州黑、芦花鸡、“星杂288”等品种,生产性能优于土种。杂种鸡主要为来航鸡与土鸡的杂交种,母鸡年产蛋在120枚左右。
家兔:1952年时仅有400只,多为本地皮肉兼用兔等土杂品种。近年长毛兔大批引入,开始商品生产。1985年养有6.64万只,有西德长毛兔、大耳白、青紫蓝、獭兔等品种。
家犬:过去饲养较多,现仅有少数农户饲养,用以守门。主要是本地犬,警犬杂种后代只有数只。
蜜蜂:养殖历史久,近年死亡较多。1952年有3500群,1980年有中蜂5700箱,意蜂100箱。现有养蜂专业户30个。
鸭、鹅:鸭多为麻鸭。鹅,品种不详,数量极少。
猫:长期以来农户普遍养殖,用以捕鼠。1958年以后减少,近年来又渐增多。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畜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