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 草场
饲料:畜禽饲料主要有精饲料、干粗饲料和青草饲料三类。60年代前专作精料种植的有大麦、豌豆、蛮豆、黄豆、黑豆等粮食作物,后代之以高粱、玉米、糜子。饲料构成单一,影响牲畜饲养质量。近年,恢复并扩大了传统的高蛋白作物种植。粮油加工副产品麸皮、高粱和玉米残渣,糜谷糠,酒,醋糟,豆腐渣以及各种油渣,为常用半精饲料,约占精料总量的80%。近年混合饲料的优点渐被认识,正在推广使用。
干粗饲料:主要来源为可被家畜食用的庄稼秸杆、壳秕。有小麦、高粱、糜子、谷子、豆类、荞麦的秸、衣和玉米秸(芯)、油菜秸、胡麻衣、洋芋藤蔓等10多种。其中各类衣子为传统饲料,秋类作物秸杆自70年代初开始粉碎使用,80年代以来,开始粉碎麦草作饲料。现在各类秋作物衣子利用率为100%,谷草、糜草、麦草分别为95%、90%、70% ,其余为10%到40%不等。
青饲料:主要有紫花苜蓿、禾草和田间野草、杏叶等。其中紫花苜蓿种植历史已久,适应性强。现全县各地均有分布,以早胜原种植为最优,曾作为良种牧草向省内外推广。据1980年调查,全县耕地种植苜蓿4.35万亩。沟坡种植1.92万亩,庄基崖背种植的有1.15万户,2300亩。原地苜蓿一般与粮食作物轮作,无施肥习惯,1亩苜蓿在一个周期(7年左右)内累计可产鲜草2.67万斤。近年苜蓿种植已达15.8万亩,其中耕地种6万亩。
禾草也是一种传统青草作物,即专门种作饲草的谷子、玉米等,每年四五月份以闲散、薄瘠地种植,八九月份籽实成熟前刈割饲喂大家畜。一般亩产草四五千斤。现年种万亩左右。
1981年开始试种沙打旺,1984年试种红豆草,均获成功,现正在发展,1985年耕地中种植4000多亩,其中红豆草1700亩。
草场:据1981年调查,全县有荒地面积229万亩,其中人工草地仅2.17万亩,宜林宜牧荒地158万亩,分布于数千条沟坡和丘陵梁峁上,成为羊只和部分耕牛的放牧草地。草地与农田交错,多为山坡陡地。草地属微温湿润草地类,丘陵残原沟壑地亚类。植被以菊科占优势,其次为禾本科,豆科较少,另有蔷薇科等杂草类,共计51科335种。被家禽采食的主要牧草有胡枝子、山野豌豆、铁扫帚、天蓝苜蓿、甘草、白草(道生)、白羊草、本氏针茅、大针茅、赖草(槟草)、硬质早熟禾、狗尾草、茭蒿、茵陈蒿、艾蒿、阿尔泰紫苑、委陵菜、硬苔草等20多种。阳山开放性草场牧草单纯,以菊科的蒿类和禾本科的白羊草、本氏针芽等为主,而封闭或阴坡草场,牧草品种丰富,豆科植物显著增加。东北部梁峁丘陵区尚有部分灌丛草地,主要有狼牙齿、马茹子、蕤核、水栒子、红柳、杭子梢等。全县草地植被覆盖度一般为30—100%, 牧草高度为3至85厘米,亩产鲜草400至600斤左右。近代,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影响,沟坡地天然植被被破坏,牧场缩小,牧草减少。全县可放牧牲畜的草场有138万亩,多为开放性草场。平均每亩仅产鲜草640斤,较封闭草场减少37%,而且可食牧草仅占46%, 以可食牧草合理利用率60%计,实际牲畜可采食牧草为177斤,每只羊约需草场12亩。全县合理载畜量为12万只,而当时实际放牧数多达21万多只,超载严重。近年采取控制羊只发展、封山、退耕等办法保护草场,恢复植被。现全县种草面积达21万亩,其中沙打旺1.7万亩。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畜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