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疫病防治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1 09:34:13 浏览次数: 【字体:

疫病发生流行概况:过去畜禽疫病频繁发生流行,危害最严重的羊疫(俗称跑圈子病)、猪瘟、鸡瘟等疫病死亡率高达90%。但因防治技术落后,且无专门机构设施,只能任其蔓延。据1980年全县第一次畜禽疫病普查,解放后,在县内流行的疫病有炭疽、牛气肿疽、口蹄疫、马鼻疽、布病、马传染性贫血、猪瘟、羊疥病等9种,间或发生的传染病有马腺疫、牛放线菌病、破伤风、羊传染性口膜炎、牛流感、仔猪白痢、猪肺疫、猪丹毒、羔羊热痢、坏死杆菌病、恶性水肿、羊肠毒血症、羊快疫、小鸡白痢等15种。猪瘟在全县各地都有流行,从1958年到1980年的22年中,就有过10次大的流行,发病生猪达5.4539万头,死亡4.2312万头,死亡率为77.5%1979年的大流行最为严重,死亡达1.3万多头。主要因防疫不普遍所致。鸡的数量较大而防疫力量不足,市场交易又频繁,致使鸡新城疫发病率高。自1955年至1980年,共发生过8次大的流行,平均每3年1次,累计发病鸡达9.0434万只,死亡6.6398万只,死亡率为73.4%

普遍存在的寄生虫病有牛、羊矛形腹腔吸虫病、羊鼻蝇幼虫病、猪蛔虫病、羊胃肠道线虫病(主要是毛圆线虫、结节虫、棕色胃虫、仰口线虫、夏伯特线虫、毛首线虫、细须线虫等)以及猪虱、猪蚤、牛虻等外寄生虫的危害。间或存在的寄生虫病有猪囊虫病、牛羊肝片吸虫病、条虫病、鸡足螨等,局部地区(主要是东区)发生的有羊疥癣、牛皮蝇和草虱等。寄生虫病中,以羊矛形腹腔吸虫和羊胃肠道线虫的感染强度最大,感染率最高、危害最严重,是本县羊只春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调查的20只羊中,矛形腹腔吸虫病的感染率达百分之百,平均感染强度为396条。各种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率为20%100%,平均感染强度为3至108条。牛、羊脑包虫也多有发生。寄生虫病未能控制的原因是不重视防治。

常发普通病主要有马类结症、胃肠炎、消化不良、肠痉挛,牛前胃弛缓、瘤胃臌气、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灰(心包炎)、感冒、肺炎、支气管炎、有机磷类农药中毒、湿疹、钙磷缺乏症、脓肿、角膜炎、腹壁赫尼亚、尿道结石、风湿症、屈炎等20种左右,其中以消化道发病率最高,约占80%,呼吸道病占17%。普通病中,以马类结症、牛瓣胃阻塞、急性泡膜性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心包炎等死亡率最高。

机构设施和技术队伍:解放初全县仅有中兽医27名。1954年始建县畜牧兽医站,同时在和盛、新庄、太昌、焦村、平子、早胜、米桥、春荣、南义、良平、九岘、襄乐等地组织民间兽医和中药铺合营的乡镇兽医站,现在县站有职工15名,其中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6名23个乡镇均有兽医站,共有人员61名。一般疫病均可鉴别、诊断和防治。1958年省拨600倍显微镜3架,县始有现代兽医仪器。县站设有化验室,有电冰箱、恒温箱、干燥箱等,其它常规设备基本齐全。

防治措施及效果:解放以前从未开展过有组织的畜禽疫病预防,羊疫基本无法防治,只能搬圈远离病源以求好转。普通病只有民间中兽医以针灸和草药治疗。1954年,新庄店头赵农业生产合作社死马1匹,剥皮的社员胳膊被感染红肿,经庆阳地区兽医防治工作站诊断为炭疽病,即用炭疽血清注射全社大家畜,用石灰对棚圈进行消毒,深埋马尸,控制疫情扩散获得成功。1956年开始了宁县畜禽疫病预防的历史——使用结晶紫疫苗预防猪瘟。1958年使用兔化弱毒湿苗预防猪瘟,免疫率在50%以上,最高达90%。并开始注射炭疽疫苗预防大家畜炭疽病。1960年开始注射猪肺疫疫苗、猪丹毒疫苗、仔猪副伤寒疫苗注射羊三联苗预防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并开始使用鸡瘟疫苗预防鸡新城疫(鸡瘟)。1967年开始使用兔化弱毒冻干疫苗,预防猪瘟。1970年开始投服“驱虫净”,大面积驱除家畜肠道线虫。1973年开始注射破伤风类毒素预防大家畜破伤风。1978年开始使用羊痘疫苗预防羊痘。经过多年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到1980年炭疽、牛气肿疽、口蹄疫、马鼻疽、布病、马传染性贫血等6种疫病基本控制。现在猪瘟、鸡瘟也已基本得到控制。全县大家畜普通门诊数近年每年平均在1.3万头次以上,其中马占半数。多经治疗痊愈,死亡率逐渐下降。

(选自《宁县志·经济·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