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
子午岭天然林区以外的广大区域,气候土壤也适宜多种针叶、阔叶树、北方果树和其它乔木、经济林木的生长。从《诗经•豳风•七月》 可以看出,属古豳国的这一带地方,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枣、李子、桑树的栽种收获已成为很有规律的传统农事活动。清代初有树30余种,其中有青杨、橡、梓、楯、梁、林檎、石榴等。光绪三十二年时,城乡各处有旧种成活桃、杏、李、梨、枣、核桃、桑、构、杨、楸、榆等树共5443株,当年“劝谕绅约”新栽2237株。时无成片林。民国初年除了子午岭一带、县内寨子沟、阎家堡、拜家山、小盘河、张魏川一带约20余平方公里的地方(时与子午岭称为“二宁林区”)有稀疏森林外,其余地方亦少树木。省政府提倡造林历30余年,民国29年扶持县办苗圃,至民国32年,有县办苗圃20亩,各保苗圃429亩,共育苗216万多株。同年县内植树约4000株。新宁县政府也组织领导群众植树,同年完成1.2万余株。解放后所见大树,则多为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民间自发种植。
解放初,植树造林为乡村重要生产内容,群众争相栽种。合作化后,利用集体力量,使大面积成片造林成为现实。1958 年12月早胜人民公社连星大队(即现在的中村封侯)以集体营林1.6万亩成为先进单位,荣获周恩来签署的国务院奖状。其后20余年,均以社队集体组织造林为主。其间虽虚报浮夸多见,普遍重造轻管,致存留面积仅得2/10,大树多被采伐,但大批引入了苹果、钻天杨等新树种在本地扎根,经营管理上也不乏成效显著之社、队。地势较高的盘客山区已成为苹果基地之一,年产果在百万斤以上,占全县1/6,且质量较好。东区的盘客段堡、春荣雷家畔、西区的新华丁任、中区的南义张堡、瓦斜东风等村办林场,经长期经营,成效比较显著。张堡村从60年起坚持在荒山沟里办林场,“四旁”广栽果树,今用材树已成材者达48万多株,价值百万元。又有核桃、苹果近2万株,年产果近百万斤,户均收入500多元。这些乡村和林场已成为全县植树造林的典范。
1978年之后,宁县被列入“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实验基地县、全省造林重点县和泡桐生产基地县,国家年有投资补助。1981年以后,逐步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集体林场实行承包,并先后将73万亩宜林荒山和17万亩幼林地拨给农民个人种植。5年间,速生树种泡桐、白榆引入并大量栽植。现乡村有个体和集体林场432处,果园面积2.38万亩。造林、育苗、务果的专业户、联合体190多个,从业劳动力1600多人。年末实有造林面积约50万亩,除3000亩灌木林外,均为乔木林。成林蓄积木材约7万立方米。零星植树1745万株,多为幼树。成树木材蓄积约16万立方米。现有60多个树种可在境内疏林区营造。其主要品种数量如下:
泡桐(桐树),传统土生品种为毛泡桐。亦称紫花泡桐,在宁县栽培历史悠久,普遍适种,生长良好。襄乐小坳村一株24年生桐树,树高10.8米,杆高4.5米,胸径0.67米,冠辐12×14 米,最大年径生长量4.3厘米,单株材积1.67立方米。兰考泡桐为近年引进品种,生长良好,各地大量栽植。据1980年普查,全县有泡桐树1500亩,27.9万株,成片林蓄积量为788立方米,近年新栽幼树较多,至1985年底已达130多万株。其中1984年以来,采用桐粮间作,在原田中栽植了一批幼株。
柴杏:主要树种之一,现有1.7万多亩,192万株,成片林蓄积量1.47万立方米。
楸树:适宜各地生长,栽种历史久,其木材是群众喜爱的上等木料。现有1300亩,38万株,成片林蓄积量为1000立方米。
柳树(旱柳):主要土生树种之一,广布县内,是重要常用木材,共约5000余亩,62万多株,成片林蓄积量约2万多立方米。
槐树(中槐):主要在庄前屋后栽植,上等硬木材。现大树极少。
洋槐(刺槐): 70年代以来在荒山沟洼大量营造,现各地均有分布,约1.7万亩,360多万株。
香椿(红椿、椿芽树):原各地均有,多栽庄园周围,嫩芽可炒菜食用。现植株极少。
臭椿(白椿,椿树):乡土树种,各地栽植,常用硬木料之一。现约有300余亩,18万多株,成片林蓄积量约为1700立方米。
杨树:原土生品种有小叶杨、山杨和白杨(俗称滑滑溜), 广泛分布各地沟谷河岔。是当地最常用的普通木材,现常用作棺木。70年代陆续引入钻天杨、毛白杨、北京杨、加拿大杨、新疆杨等优良品种,多植于“四旁”, 5年左右成椽。1980年普查,全县共有各种杨树1.65万亩,581万株,成片林蓄积量为2.48万立方米。近年不断更新、栽植。
白榆:1983年从河北引入籽种,大面积育苗种植,今荒山所造幼林地多见。
枣树:栽培史历悠久。《诗经•豳风》和隋、唐史、志均有所记载,传为晋贡方物,故有“晋枣”之名。现在主要有晋枣、夏枣、马牙枣等品种,全县栽植面积两千多亩,16万多株,其中挂果树12万多株,主要分布于各河谷川台地带。
桃树:栽培历史已久,70年代曾多有损毁,至今不甚发展,现仅有2500多亩,20多万株,其中挂果的13万株,有毛桃、白甘桃和黄甘桃等品种。
杏树:品种繁多,庄前屋后多有栽植。
核桃:各地均有,“四旁”多植,大树多在70年代被伐,现有15万多株,多为中、幼树。
苹果:1958年县园艺场从东北引入苹果后,各地开始栽培,到1974年已成为栽植最多的果树树种。现已有1.45万多亩,58.5万株,挂果29万株。主要有红元帅、黄元帅、青香蕉、国光、红玉、维经、旭、祝等品种。其中维经等已开始被淘汰。
梨:各地均有栽植,原有本地夏梨、冬梨,近年引进品种有日本梨、香蕉梨、荡山梨等。现共有梨树1200多亩,11.7万株,挂果的7.28万多株。
李子:分布各地,成片仅137亩,多为零散种植,现有1.65万多株,挂果的有1.25万多株。
柿子:主要分布在泾河、马莲河下游一带,栽培历史虽久,但数量不多。近年有所发展,共有244亩,1.1万多株,其中挂果的仅3966株。
桑树:过去较多,品种为紫、红椹桑,主要供养蚕摘叶之用,近年砍伐所留不多。白椹桑也可生长,但只有一家种植。
果树(蜜果):树矮、冠幅大,结果密集,果小而圆,色生绿熟红,鲜艳美观,质紧密,汁浓而甜,耐贮藏,久放有香气。原有大量植株,苹果引进后逐渐被淘汰。
山楂:少有分布,多为观赏而栽。
酸桃(甘肃桃):庄前屋后多有植株。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林业》)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