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灌溉(一)

来源:宁县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17 15:52:12 浏览次数: 【字体:

古代灌溉事业,仅见记于金代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 定平县令庐庸“指使民众整修旧堰引泾水灌溉农田”一事。民国18年,县城高山堡人郑赖桥上书宁县赈务委员会,提出创修九龙川水利工程的建议被采纳,省府拨款千元,由郑负责施工,以1年半时间,支款470元,修成自南山坡底经沙滩达高山堡之石渠。后因人事更迭,工程半途而废。民国年间官方举办水利事业,亦仅此一例。此后多年只有个别地方农民自己引水浇灌小片川田。如民国26年四川客民屈文斌、潘兴顺开始在九龙川邵家沟滩种稻40余亩,亩产400斤左右。早胜二里半沟、谭腊、新庄小户坪、和盛韭园、良平修果贾家沟等地,也有小片沟滩水浇地种植蔬菜、稻谷。这些水地面积总共不过二三百亩。民国36年,中村孙安人安逸民自己勘测、规划和招雇民工,在无日天沟修建“天丰渠”,历时两年,花费小麦400余石,建成水渠7华里,可灌地400余亩。这是解放前唯一成功的一项引水灌溉工程。

解放后到1954年,全县灌概面积发展到834亩,其中引灌583亩。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先后6次对全县山川原水土资源进行综合调查规划。1956年,在九龙川、襄乐川、泾河川等地发动群众,兴修渠道、安装水车、架设窝干,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4万多亩;1958年、1959年曾动员万名劳力,投资360万元,兴修水库、旱原打井,以期实现水利化,但因违背科学常识,绝大部分工程报废或下马。1961年后总结经验教训,对原有半成工程做了重点修复和巩固工作。1964年起新开长庆渠、米家沟渠道工程和改装配套提灌站工程;1970年以后,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狠抓实效”的方针,原面打机井,川道搞提灌,共建成各项水利设施727处,发展有效灌概面积9.76万亩,保灌面积7.77万多亩。在水利建设中,国家投资3200万元,地方自筹370多万元,社队投工9000多万个工日。建成水灌设施727处(不包括大口井)。

渠道:建成万亩灌溉渠系l个,千亩灌溉渠系3个,千亩以下渠道14条。总计有干渠27条,支渠85条,总长228公里。  

长庆渠——位于宁县西南部泾、蒲两河川,1964年动工兴建,次年8月基本建成通水,至1979年修成干渠总长23公里,其中混凝土衬砌18公里,支渠45条22公里,完成各类建筑物115座(处)。工程总投资101.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4.14万元),总投工36.13万个,完成工程量58万立方米。灌渠建成后,引蒲河水1个流量,灌溉新庄、新华、长庆桥和长武马寨乡的1.0026万亩耕地。其中发展自流灌溉9760亩,建提灌站5处,年实灌面积8300亩,并设水管所,加强管理,使灌区粮食亩产量由200多斤增长到1000多斤。

襄乐川渠——上起白吉坡水库,下至寨子河,跨盘客、金村、襄乐、春荣4个乡(镇)11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从1959年建白吉坡水库开始,至1981年,国家先后投资79万元,建成白吉坡水库至前渠、牛头沟、柏树底、砖洞子、莲花池、昔家沟等6条干渠,总长56公里,设计流量为0.5立方米/秒。建成各类渠系建筑物185座(处),可灌溉台地1.233万亩,保灌面积6485亩。1981年设水管所。

米家沟渠——位于泾河川下游新华乡米家沟村。原建作电站,1965年动工,至1971年共投资39万元,社队支援投工30万个,完成工程量24.9万立方米,修成干渠7公里,支渠4条共6公里。1972年后季,电站被水冲毁。1974年改设水管所,引泾水流量为0.2立方米/秒,可灌溉面积1200亩。

九龙渠——位于九龙川中下游北岸,一干渠于1956年动工兴建,进水口筑滚水坝由春荣詹拜引水至徐家,渠长12公里,设计流量为0.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824亩,二干渠于1968年建成通水,渠长11公里,由陡沟引至新宁龙一村,灌溉面积1804亩,有支渠10条,总长13公里,保灌面积3124亩,实灌面积1100亩,国家共投资31万元。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