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灌溉(二)

来源:宁县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17 15:53:10 浏览次数: 【字体:

水库:1956年至1957年在襄乐川油房沟、九龙川,榆田沟、鲁家沟、八纵沟、刘家沟、阎家沟、泾河川的王家沟、庙沟、贾家、贺家川拦蓄打坝,建水库10座,发展灌溉面积3000亩。1958年至1959年建白吉坡、范坡、水磨沟、罗尾沟、安里、无日天沟等小型水库6座。1971年至1972年社办公助兴修了修果、瓦斜张原畔水库。先后共建起百万方水库2座,拦河坝14座,此外,还有乡村自修的老虎沟等一批较小的水坝。由于修建时忽视工程质量,或削山填沟,毁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加之管理不善,到1975年,大部分被洪水冲跨或成淤地坝。只存8座自流塘坝,不合质量要求,迄无应用,现仅留白吉坡水库1座。

白吉坡水库位于襄乐川上游的白吉坡村,1959年动工,1973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积252平方公里,其中林区面积232平方公里,为襄乐川下游渠道之水源。年来水量280万立方米。1975年处理坝体裂缝,增设溢洪道,先后两次加固坝体。为提高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于1980年土坝加高1米,改建溢洪道,并有输水洞等工程设施。这座坝高24.5米,总库容量56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5万立方米,滞洪库容185万立方米,死库容115万立方米。全县农村给予投工35万个,完成工程量4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84.1万元。1972年成立水管所,负责管理水库安全和库区绿化。

机井:1956年至1959年,全县先后在襄乐川、九龙川、泾河川沿岸等地打大口井,用水车、窝杆提水灌溉。1958年在和盛原和早胜原掀起群众运动,大搞旱原打井,川原共打井519眼。平子街西的南亩袁村口,曾打一井,井口大5亩,井深10丈,再以大口井为中心,四面共打小口井25眼,井距5丈。打出水后,大小井相串,即所谓“梅花串井”,在大口井下盖水房装水泵抽水上原浇地,此井由平子公社400名劳力,投工14万个苦干1年打成。后来,其中一道水洞滑塌阻塞,串井失败。

1971年,春荣李家台打成大口井l眼,用柴油机抽水提灌,可灌地40亩。成功后,各川道又打大口井。到1974年底共打成配套大口井237眼,发展灌溉面积5800亩。1972年后季开始在原面打机井。先打成太昌东风五队、和盛一队、平子四队3眼机井,其中和盛平子两井深85米,可连续上水,每小时达25立方米。1974年元月成立宁县打井队,120人分为14个组,采取社队投劳,国家投资的办法,在新庄、太昌、和盛、焦村等地打井。1975年底,和盛原打机井基本结束后,接着在早胜原集中打井两年,1974年10月,又开始在春荣原、南义原、瓦斜原坳心地带以及九龙川、马莲河川打机井。到1979年,共打成机井670眼,其中配套安装520眼,装机总容量为1.144万瓩。有连续机井157眼。机井分布和盛原占半数,其次为早胜原。水电部长钱正英来县视察时,曾对高原大打机井提出异议,未引起有关各方面重视。高原机井提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475万亩。但因机械故障较多,维修不便,仅有少数机井正常使用,绝大多数未能巩固。

提灌站:主要分布于诸河沿岸和水源充足的沟道。由窝杆、水轮泵提水发展为现在用柴油机,电动机带动水泵提水。共建成不同扬程的配套提灌站187处,配用动力柴油机148台,2128马力;电动机52台,1890马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2178万亩,保灌面积9796亩。其中雨落坪和贺家坪为500亩以上提灌工程,500亩以下工程有院子、平定、刘堡、东郭、西郭、小户坪、贾家等8处,并有200亩以下流动提灌177处。同时投资30万元建成太昌申明、焦村朱寨、平子街等3处喷灌设施,因管理不善,未发挥效益。

雨落坪电灌站——位于马莲河下游的雨落坪村,系二级上水工程,提马莲河水上坪,总扬程150米,可灌地2000亩。1975年3月动工,1976年完成主体工程,1978年完成渠系工程两条,长1680米。国家投资32万元,社队自筹20万元,全社投工14万个,完成工程量11万立方米。

贺家坪电灌站——位于新庄泾河北岸的贺家川村,一级上水,提长庆渠水上坪,总扬程102米,灌溉面积600亩。1979年建成,国家投资13万元,共修干渠两条,长3公里。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