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
据黄委会典型调查,襄乐川流域面积为六点六平方公里的两条沟,1971年8月一次暴雨就产生洪峰320立米/秒,洪量64立米/秒,含砂量540斤。仅这个公社被冲毁良田1150亩。经分析,宁县农业区每年每亩土地平均流失水分22立方米,流失泥砂2.7吨。形成原面逐年被蚕食,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有许多地方两侧沟头已经相接,形成多处腰岘,部分原部宽度只有200到300米。
1952年,全县开始以原面打地边埂、川沟打坝,修固防为主要内容的水上保持。1970年以后,农闲集中劳力,农忙抽专业队大搞平田整地和综合性小流域治理。截止1985年底,兴修沟头防护工程947处,修固防打坝淤地工程837处,还修成大面积的原面条田、川地条田和水平梯田,共治理面积131.3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3%。
平田改土最早的马岭公社新华大队,从1964年开始,对全大队残原沟壑、4岭8沟12面坡的坡硷地进行治理,坚持7年,把1500亩坡耕地修成梯田,同时结合造林1500亩,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1970年全县普遍受旱减产,而新华大队却比上年增产20%。
1974年在全面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期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小流域治理。到1985年,治理了烂泥沟等10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重点流域和三合沟、傅家山、黑坡沟、梁家山、菜子沟、东风沟、两条沟等4条小流域,治理面积387平方公里,占这些流域总面积的53.5%。
为指导小流域治理,1974年建起县水保站,各公社也配有水保员。
烂泥沟流域在县城以西马莲河西岸的董志原边,主沟以西北→东南方向划开了和盛与焦村、坳马地界。流域面积82平方公里。流域内沟壑纵横,有大小沟谷260条,贫山秃岭、山流土走,沟伸原萎,土地瘠薄。1960年开始搞沟头防护,修筑固防,小片造林。1974年,焦村公社动员20%的劳力,先原后山再沟,综合治理,已修成固防45道,沟头防护28道,水平条田3.9万亩,梯田3600亩,造林3.14万亩,荒坡种草8700亩,打坝6座,淤地110亩,至1985年底共治理流域面积56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8% ,是综合治理效果最好的流域。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水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