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胜牛
早胜牛的形成和发展没有资料明确记载。据民间传说,旧时交流会上,渭北一带农民常到早胜选购大型犍牛,用于套车驾辕和独套犁地。省内外买主都把买到的牛传曰“早胜牛”,交口称赞。“早胜牛”的叫法在民间虽已很久,但作为地方优良畜种介绍,则仅见于解放以后。《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省编中学《农业常识》课本、西北农学院主编的《养牛学》、甘肃农业大学主编的《养牛学》教材等,都曾分别介绍过早胜牛。省、地有关文件也沿用“早胜牛”这一名称。1959年西北农业展览会活畜馆曾展出早胜牛(时称东牛)2头。
早胜牛与秦川牛颇多相似,但个体更优于秦川牛。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省畜牧兽医工作队分别于1959年、1973年调查、陕西个别学者认为早胜牛是由关中引入的秦川牛在早胜一带长期纯种繁育而成,群众所谓“东牛”,意即东路牛。这个观点也被带到1980年在西峰镇召开的“早胜牛庆阳驴鉴定会议”上,认为早胜牛是“秦川牛的一个群类,即早胜地区所产的秦川牛”。但这种观点没有得到与会多数人的同意。因此,对早胜牛的研究,至今尚无定论。
早胜牛躯体高大,肌肉丰满、骨骼发育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粗壮,四蹄坚实,头部大小适中,鼻镜多为肉红色,个别夹有黑色斑点,或全为黑色。角为扁圆形,向外向下或向外下后方生长,群众称为“萝卜角”。部分公牛角短而钝,称“疙瘩角”、“铃铃角”。母牛角不甚牢固,常为可动摇之软角。公牛头高昂,短且粗壮,眼大有神,貌甚雄伟。颈部粗短,垂肉发达,肩峰高且厚。母牛头长而清秀,口形方正,面平额宽,眼眶稍突出,颈细薄,长度适中,惟肩峰低窄,前后高度几乎相等,胸深宽,腹部紧凑,臀部长短适中,多呈尖形或斜形。早胜牛,前肢端直开展,关节多内靠,常呈外向肢势。蹄多为紫红色或古铜色,卧息时,四肢收于胸腹之下,俗谓“四蹄不露”。全身被毛纯一,以红色、紫红色为主,部分为红黄色。就整个体躯而言堪称宽大、方正,故群众有“两头方”之称。
早胜牛体大力强,役用良好。大型键牛犁地、打场时多单套,每日可耕地5至6亩,中小型键牛或母牛多双套。套车拉运时,早胜键牛驾辕,配合2头一般牛,能运载2000斤,日可行40至80华里。
早胜牛1至1周岁半始有性表现,开始配种年龄一般是2周岁左右。母牛的性周期一般为20天,发情持续期1天至1天半,常年发情,但以4至8月份发情较多。饲养管理好的母牛平均每年可生育一次。
为发展早胜牛,1959年,县政府在早胜原建起“早胜牛场”, 附设家畜配种站。早胜地区母牛大都在牛场配种。至1980年授配母牛3329头(次),繁殖了大量后裔,成为“早胜牛”的基础牛群。早胜牛在县内均有分布,现共有早胜牛5500多头。早胜原为早胜牛的主要产区。饲养量占全县半数。
早胜公牛种用价值高。从1970年起,产区农村先后共向外地提供种公牛1000多头。
据有关部门调查研究,早胜牛的个体发育受饲养条件影响明显。随着经济发展,通过本品种选育,可望发展成为一个很有希望的肉用牛品种。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土特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