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纺织缝纫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2 16:53:00 浏览次数: 【字体:

纺织:最早的手工业项目之一。唐代所产赀(麻)布,为当时主要赋品,质量在全国属第七等(共分九等)。所产毛毡也为贡品,至清代仍是。其它毛织品还有布、口袋、围巾、手套、毛袜、毛裹缠、毛鞋、毛衣等。棉布纺织原不兴盛,多购用外来产品,民国时农村自习纺织者渐多,至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农村普遍纺线织布。早胜、和盛等镇办有私营纺织作坊。民国33年,新宁县一、二、四区己办有群众集股的纺织工厂10个,仅四区一个行政村办的“丰衣工厂”就有135名妇女纺线,全新宁县年纺线2.6553万斤,织布3.2556万丈,布匹可自给1/3,有的村庄自给有余。五区四乡的辛老太婆领着两个儿媳、一个孙媳、两个小女孩,2个人纺,2个人织,连年不断,一年就织了200多丈白布、100多丈毛布和30对裹缠,其事迹曾载《解放日报》。解放初,仍为个体户生产。1953年统计,全县年产棉布2.58万多米、土布7.72万多米。此后,国家机纺工业兴起,同时农村妇女投入集体生产,土布生产遂止。1954年早胜建有纺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以此为基础在县城建办了宁县纺织厂,生产袜子、白条子布白斜布,1962年工业下马时撤销。1970年庆阳地区针织厂初建于西峰镇,1975年10月迁来县城,至今为县内唯一纺织工业企业。厂址在庙坪南麓,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毛巾机、提花织机、卷纬机、烫平机、染纱机、浆纱机、脱水机等设备69、通用设备13台,职工270名。1985年工业总产值134万元,净产值46.2万元,生产毛巾117万条、毛巾被8500条、棉纱线手套43万双、棉制品折用纱线124吨,棉针织品折用棉纱线45吨。

缝纫:解放前仅有极少个体缝纫户。1956年由3个个体户组建了城关缝纫合作组(后改合作社), 1958年改办为县被服1975年又投资建办了长庆桥被服厂,至今县办缝纫企业仅此两处。1958年、1971年兴办社队企业时,曾普遍办起缝纫厂(组),但均未稳定发展,至今仅有早胜被服厂、平子综合厂等两个镇办的缝纫企业。这些企业因长期以来料加工为主,很少独特的成品生产,故规模较小。到1985年,以上4企业仅有人员42名,年产机制服装1.4292万件,来料加工服装1.1382万件,年总产值37.1万元,净产值5.6万元。而1981年以来个体缝纫户在县内城乡迅速兴起。现有农民联办企业28个。个体户231个,共有从业者453人。年产值38.4万元。

皮制品制造:县内手工熟皮制作皮袄久有传统。自古以来,“毛毛匠”与铁、木、席、毡等工匠并称,至解放初期尚较兴盛,今仍不乏从此业者。他们或远走陕北、宁夏一带施展手艺,或就地取料加工成品外销,惜迄无定点企业一处。其产值参见《其它工业》节。1980年县办皮件厂成立,县内始有皮制品制造业。现仍为独家。该厂主产皮制劳保手套,1985年生产3.011万双。

(选自《宁县志·经济·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