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古道(一)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01 11:02:00 浏览次数: 【字体:

自秦汉而下,宁县地区长期为边冲要塞,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唐肃宗等历代帝王及其文武重臣,曾数次巡视或者战守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 … 治驰道”。“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又记:“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 ”。《元和郡县图志》载:“襄乐县… … 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宋史•孙长卿传》载:“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途。”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记:“凤凰堡,在吉岘北二里许(旧属宁县),俗名新城子,为南北要道”。“凤凰堡桥,在吉帆北二里,壑深千尺,下有湍流。”“米家桥,在州东固张里,因山势筑成,即古铁链桥也。光绪二十九年重修”。

府、州、县志所载此且不提。仅上述这些重要典籍所记,足以证明,宁县境内之古道不止一条,而各具相当规模,且有与之相适应的重要关梁设施。据文献所示和古迹、文物等考察,境内古道主要有5条:

秦古道——即与驰道大略同道的南起云阳、北抵九原之秦旧道,在子午岭主脊。县境以内,南起南桂花园,北至午亭子(旧称午亭寨)数十公里间,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依稀可见,其最宽处可达10米,窄处也不下5米。古道上至今不生树木,只有荒草,而有的路段两旁树木荫蔚,扶疏横出,遮罩古道如同长洞。战争年代,革命队伍及其后方机关、小学,曾利用这些绿色“洞道”作为天然隐蔽场所。古道沿线,有烽火墩台,尚历历可见,群众谓其“五里一墩,十里一台”,有的世代相传,志为地名,如金村原东之五里墩,在县内闻名。这条古道的部分节段,今天仍为开发子午岭的人们所通行,有的还改筑为沿山公路以用。

泥阳古道——即《宋史•孙长卿传》所谓泥阳的“罗川、马岭”之唐古道,起罗川,经宁县,往马岭。在县境以内,东起米桥,途经平子、早胜、宁县、南义井,至寨沟子出境,再前即旧属宁县的合水吉砚(旧称凤凰)镇。其间70余公里,大部分更筑为现在的宁(县)正(宁)、宁(县)合(水)公路。沿线米家桥岘道今已改筑,但旧岘残存。通志谓岘道“古铁链桥也”,其“古”可知,而在古代,非重要通道岂可以铁链为桥?以此,则为古之要道也毋庸置疑。古道既过米桥,以坦荡平野西往早胜接南来之大道即为势必,再向北,下早胜坡至九龙川,沿川而西到宁县,期间平子镇东、早胜镇北、旧坡上下、九龙川阳岸等处,都可见旧道痕迹。其过九龙河,当在园艺场附近。《大清一统志》和《甘肃通志》等屡记九龙河桥,即有通大道之意义。此道在县城,医院东南过城北河,从槐树台东麓开始上山,在太子冢北脖子穿安定古关,直上南义井原端。这一古道虽已废弃,但其巨胡同宛在,远看直如荒谷,草树罩满,深、宽都在10米左右,竟无缺断。在原区15公里一线,有寨沟北庄、高仓3座古烽台,前两台于解放后因用土挖毁,高仓烽台至今犹在,为四方形土筑高台,上窄下宽,其高尚余6米左右,下部每面宽大约4米,通志称此一段为“南北要道”“达府之路”,经合水,转庆阳,可达马岭至此,《宋史》所谓“唐古道”全线贯通。其所书“泥阳”,为宁古置,犹沿称作记,正见古郡之名历久不衰。以道出泥阳腹地,故此为名,以示区别。

(选自《宁县志·经济·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