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古道(二)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01 11:03:00 浏览次数: 【字体:

唐古道——南起政平,下接邠县境内的“丝绸之路”, 北至宁县,实于早胜镇与“泥阳古道”接通,全长30余公里,其北段前已述及,南段部分纳入早(胜)政(平)公路。此段原面、山坡均有古道残痕,原有烽台3座,一在政平坡头权家村旁(解放后用土挖毁),一在早胜二里半南坳(解放后挖毁),一在十里铺东南(民国30年左右毁)。政平坡、中村至早胜一段原面,胡同之深、之宽有达七八米者,即古道残迹。而犹为明显的标志则是沿线唐代之古迹。政平镇唐时名定平,历为军镇、县治、衍州治所东山西麓凝寿寺唐塔依然兀立北山帝君庙碑铭记:此为贸易盐商之“南北通衢”更见其交通之意义原头古道之西侧,近年发现唐宁、庆、邠三州军帅——折冲都尉蔡墨夫妇合葬石棺墓至县城,又有城东发现之唐无名氏墓葬,其陪葬文物丰博。这些文物古迹表明:此一古道至少在唐代就已畅通。

大昌原古道——从政平至贾家一带泾河之滨,北上纵贯董志原,然后分别北去驿马关,东往宁县城,为“x”形古道,即今之长(武)庆(阳)、青(牛)米(家沟)、长(官)宁(县)公路基本路线,总长约70余公里。首先,以古宁州地理形势观之,西部之南下、全境之西出,均舍此非交通之利。其次,唐至于金,有驿马关、彭原、赤城、董志、萧(即今肖金)、永昌(金改大昌,即太昌)一线城寨,不会不互相交通,通则必出此地,岂得无路?第三,金以永昌镇属定平,金、蒙大军遇战大昌原(董志原南部),唐时吐蕃兵亦曾到这里,如此政事往来和军旅频行,亦不至于久践荒野,必有路相通。第四,这一带残道遗迹随处可寻,则是实证。三不同上下、西沟村东、长官沟圈、宏寨村东、和盛南北、太昌南北、青牛胡同、上肖胡同等等,平地踩道深、宽常达10米以外,岂是一日之功?至东郭、贾家、安任、丁任等处坡道则胡同更深更宽,此皆古道遗迹。分下泾河,有至今仍用的贾家、安家、史家津渡,亦可转渡政平古渡,而诸渡之南长武各坡,亦有巨胡同与此一边相应。至于原区北段东下宁县,则以七里胡同经焦村、下杜家桥子,到河西坡,于枣园稍上涉水或过桥渡马莲河。此一古道虽不见于文献,而其地形、历史和旧道痕迹可证。不过,它较之上述诸道通行或晚,规模也小。因其道出古大昌原,故此借以为名。

延川古道——传为宋代北御西夏之军道,东起延安,西至庆阳,县境以内由午亭子经罗山府、盘客、至襄乐,金村、九岘过越横岭走关中的山道亦于襄乐会合,然后沿大延川(即襄乐川)以出,可折转宁州,北往庆阳。故而襄乐为出入山道之关口,明设巡检司以扼山关,亦是有相当历史的古道,借延川之名以记。

(选自《宁县志·经济·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