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粱 津渡
桥梁:宁县境内,河谷纵横,桥梁建设,成为交通事业的关键。据旧志记载,清代中期,宁州有九龙桥、马莲桥、城北桥。其建筑时间、桥型、结构不详。民国时期,宁县除西南边境的泾河长庆桥为钢筋水泥板梁漫水桥以外,没有一座象样的桥梁。
县城南九龙河桥,“木码板铺土筑,可通汽车”。
县城西南角门外城北河桥,“木码板铺,可通徒〔步〕行” 。
城西马莲河桥,“木码板铺土筑,长十三丈,可通汽车”。
河刘家村马莲河桥,“木码、板铺,可通徒行。”
这些桥,实际都是季节性便桥,“俱秋架夏撤”,或随河涨被毁,不得长通。其余地方河溪两岸,有的绑架椽板,有的独木为桥,有的列石踩行,有的步涉以渡,冲溺人命之事屡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县人民在发展公路交通事业过程中,大力建造公路桥梁,使公路经过的河流、溪谷,都有桥可通。目前,境内有公路桥梁10座,其中:泾河、马莲河、砚瓦川、无日天沟各有桥一座,城北河、九龙河、襄乐河各有桥两座。过去,在三河奔汇的县城地区,无一坚固桥梁,内外通往极为不便。现在,北面城北河、南面九龙河各有两座桥,西有马莲河桥,“三水奔汇,五桥飞渡”,往来十分方便。县内主要桥梁有:
长庆桥——长庆公路通车之前,国民党地方当局于民国22年征调宁县、庆阳、泾川、长武4县民工,在西郭村西端,建造了旧长庆桥——钢筋混凝土板梁式过水桥。民国38年5月,国民党军用飞机轰炸扫射长庆桥,桥面北边被炸伤受损,1958年开始陷落,现已不存痕迹。1959年,平凉专区交通部门主持于旧桥上游20米处,建造了新的长庆桥——钢筋混凝土拱桥,可对开汽车。为宁县境内最大的桥梁、南渡泾水的唯一通道。长庆桥南接泾川县地,平、庆地区分署后,划归平凉地区交通部门管理。
马莲河桥——1956年,宁县人们群策群力,采用梯形拉杆桁桥架做模板支架,仅以13万元的造价建造了马莲河大桥——钢筋混凝土板梁式过水桥,供汽车通行。12月,大桥竣工通车,省交通厅厅长杨子恒为之剪彩。经20余年,河水多次暴涨,洪峰漫桥而桥身岿然,为县内修建最早的公路桥,也是正、宁合3县交通之咽喉。
津渡:宁县境内虽河流纵横,但多数水小而流急,不能载舟船,唯泾、马二河可多处摆渡。两水流域广阔,沿河桥梁太少,取近渡河,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劳动人们在两河上下和珊瑚川口开辟简易渡口8处,驶放木船。但是,由于渡陋船简,往往被洪水浸渡或冲失船只,放渡无日。解放以来,随着公路、桥梁增多,泾河的贾家渡口,马莲河的河西坡渡口和珊瑚川渡口已经废弃,其余5处渡口仍在继续使用。
河刘家渡口——在马莲河下游河刘家村,对岸为邓家嘴,有木船一只,可渡10余人。
白马庙渡口——在河刘家渡口上游3公里许,对岸为下山王家,有木船1只,可渡10余人,时停时放。
店子沟渡口——在马莲河口,对岸为政平古镇,有木船1只,可渡10余人。
上述3个渡口,可使董志原南部与早胜原之间的联系缩短50公里以上。
政平古渡口——在政平堡下泾河离境处,对岸为长武县杨家沟村,有木船1只,可渡20余人,是南去陕西之捷径。
任家河渡口——在泾河中游任家河村,对岸亦为长武县地,有木船1只,可渡10余人。
这些简易渡口,均为民间个人或乡村集体经营,因无力修建,岸台或为沙岩,或为荒滩。粗笨木船,木杆撑渡,常因船具破损而放渡无定,或被涨河水冲失船只而连月不开。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交通》)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