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2700年前,宁县地区就有了军事通信组织和设施。专门传递军事讯号的烽火台,至今,在子午岭脊“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历历在目,如桂花园附近的古烽台,现仍沿名五里墩。在前原古道沿线也有遗存,如南义原头的十里墩等等,详情已不能考。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州城南关置彭原驿,在政平置政平驿,驿与驿之间每隔10华里设一递运的“铺”(即“站”), 南自与邠州接界的龙门铺始,向北依次有亚店铺、政平铺、秦村铺、秦店铺、武昌铺、清华铺、来远铺,县城设总铺,再向北有十里铺、二十里铺、南义井铺、马圈铺、望宁铺,到与合水接界的吉岘铺止,共15个铺(站)。清初沿袭明制,两驿各额设驿丞、书办各1人,皂隶2人,各铺共额设铺司30名,接递轿夫33名;马夫32名;共额设马20匹,驴40条。年实支银1200多两(驿丞及其随行俸银除外)。康熙十五年和乾隆年间曾两次削减经费,裁驴、减马,年支银减至358两。同治四年二驿废,七年复置彭原驿于州城,置焦村驿于焦村镇,额马共8匹,马夫5名,不久又废焦村驿另置政平驿。
民国2年(公元1913年),随全省裁撤驿站,置邮寄代办所于县城辑宁楼东南侧,设所长、邮差共3人,传递公文、信件。民国25年,增设早胜、和盛2个邮寄代办所,由当地私人商号兼办,仅出售邮票,收寄信件。县代办所即称邮局,但编制未变。民国38年解放前夕,人员逃散,邮局倒闭。
新宁县政府接管宁县城以后,即在旧邮局基础上,重建人民邮政局,开办邮寄业务,并在襄乐、平子增设邮寄代办所两处,连前共4处。1954年,县邮政局迁现址,建筑营业室和工房,开办电信通信业务。同年,建早胜、和盛二支局,撤销原代办所。
1956年,县邮政局正式纳入国家邮电系统,并统一管理境内全部邮政电信机构。1957年正式建立平子、襄乐二邮电所,新建焦村、盘客、九岘、新庄邮电所;1958年建春荣、南义邮电所;1959年建良平邮电所。1969年县局分为邮政、电信两个局。同年,随长庆油田开发,建长庆桥邮电支局(归地区直管)。1971年在中村、1972年在太昌、1973年在米桥分别建立了邮电所。1973年9月,县邮政、电信两局重新合并为邮电局。1976年又增建瓦斜邮电所。1978年县局扩建。1985年接收长庆桥支局,改襄乐所为支局,在金村、新华、坳马建代办所。到年末,县局分为邮运、营业、机线、机务、报务报话等6个生产班和政工、业务、计财、供应4个行政组。下设4个支局和12个邮电所,共有职工149人。固定资产45万元。可开展挂号、特挂、包件、普汇、电汇、报刊、市话、农话、长话、电报、国际挂号等项业务。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邮电》)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