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邮政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22 09:0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如前所述,古代这里的军事通信,一般以烽火报警传递讯息。后来,即由驿站传递公文,递运人员、物资。至清代,境内的驿道,为甘肃驿运路线东路(由兰州出发,经榆中、平凉、泾川,到陕西长武,再从长武北经宁州、合水、庆阳至环县)的一段。由长武县的亚店过河入州境,西折10华里到政平驿,沿前述各铺北至吉岘铺入合水县境,全长120华里。《宁州志》称,这段驿道即古驰道。传递工具为马,整个驿传建有一整套管理办法,对递夫和铺兵定有严格的奖惩制度。驿传所需的全部经费和人力,都由人民负担,而人民群众却不能使用它,只有少数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遣专人投送家书,广大人民群众只能“望风寄语”。    

民国2年废驿置邮后,开辟宁县至正宁、合水的步班邮路,上接平凉至西峰的驮班邮路,并在西峰设邮局。民国27年,县置邮寄办事处,和盛、早胜等镇设有邮寄代办所,公文、信件即可由邮寄代办所通过西峰邮局发往各地,直至解放,没有县内邮路,农村邮寄十分不便。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至民国38年,关中分区通信站与新宁县政府的邮政通信线路是:由马栏出发,经正宁境内的岘子至襄乐(或县政府临时驻地),单程120华里,一人往返全程约需4天左右,由分区通信站专设3名通讯员步班循环往复,基本上达到了逐日通邮。若与延安直接通信,则从襄乐经岘子,到陕西宜君县的石底子,通接关中至延安的邮路。这些邮路,主要传递党政机关的信函,也捎办私人信件。

解放以后,宁县邮政通信事业从邮路建设到邮政工具的使用,从邮政队伍到邮递的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邮运:解放初,除县际邮路外,县内有步班邮路175公里,达到县城与区政府通邮。1954年改步班为驮班。1956年又改为自行车班。1958年以“社社有机构,队队通邮路”为目标,建立乡邮制度,邮路开始发展。1969年宁县到盘客、九岘改为摩托车班,1978年又改为委办汽车邮班。到1985年,县内邮路发展到5条,农村投递线路36条,共有邮路1879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班120公里,摩托车班411公里,自行车班1348公里。有邮车1辆、摩托车8辆、自行车36辆。

投寄:解放初邮局始建即设有信箱,后随基层邮电所增多,信箱也渐增多,到1985年,县内共设铁质信箱、信筒42个,其中有17个设置在街道和离邮电所较远的地方,群众可随时就地发信。1985年全县寄出函件61.6万件(1950年为4.7万件);寄出包裹9640件(1950年为618件)。

汇款:1958年开始普汇业务,当年汇票3986张,后逐年增多,到1985年达1.8826万张。

报刊发行:县局从1950年起开始发行报刊,后业务量渐增,1973年设专人办理。报纸期发数:1953年为1289份,1985年为2.01万份。杂志期发数:1953年为1013份,1985年为1.9036万份。

(选自《宁县志·经济·邮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