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成份
私营商业:旧志记载商业,仅有集市名、约在民国中期,县内商业渐为独立行业,民国29年所成立之“宁县商会”为其标志。民国32年各集镇商贩、饮食、旅店业者共约500余户,均为私营,且多为单人经营。解放初县内市场仍以私营为主,1950年,私营商业零售总额占全县零售总额的66%。早胜镇人李毓德经营的“信义德”商号,资金5000多元,开有棉布、百货、西药、等门市,为最大的私营商业户。到1954年,私营商业持续发展,商品零售总额284万元,为1950年的2.8倍。之后,随着国家统购统销实行,逐渐减缩。1956年初,全县有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者515户,595人,经营资金12.38万元,零售额29万元。至年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有39户直接过渡到国营企业;30户公私合营;239户办为合作社;39户为国营商业经销代销;64户转附于农业社。到1957年私营商业仅占全县零售总额的4%。1958年公社化时,私营商业全部消灭。此后除1962年前后出现过私营饮食业者外,没有私营商业服务业。1978年以后,随着“放宽搞活”政策的落实,个体商业迅速恢复发展,至近年趋于稳定。据统计,1985年末共有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户1907个,从业者2833人,社会商品零售额为653.5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4%。
集体商业:县内集体商业最早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民国26年,新宁县政府曾以“群众自愿投股入社、社员购货享九五折利、年终分红”的方式,试办过“新宁襄乐群众合作社”,后因迫于货源、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民国34年停办。解放后于1951年后季,县人民政府以接受的旧政府义仓粮100石(折人民币2800元)、拨款1万元作为基础,筹备建立了“宁县供销社联合社”,并在和盛、早胜两地首先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到1953年全县发展社员1.3205万人,投入股金共2.63万多元。1954年14个主要集镇都建起了供销社,有职工87人,年零售额136万元。后于1956年吸收私营商业并招收了百名新职工;1970年扩建设施,再次扩大职工队伍,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现供销系统有经理部2个、综合贸易公司1个、基层供销社15个、分社17个、知青商店l个,共有职工584名,年零售总额为1819万元,占全县40%,另外,近年来为安排待业青年,商业、水电、劳动服务公司等单位也建办有城镇集体商店,共有人员87名,年零售额160万元。
国营商业:解放初期,国家自上而下地建立各专业公司,掌握市场命脉,其中一些机构已延至县级。1950年县内国营商业零售总额为15万元,仅占总额的10%左右。1954年,为适应粮、油、棉统购统销业务的开展,改建县粮食局为政企合一机构,经营粮食统购统销。同时国家投资成立了县花纱布公司专营批发,为县内第一个国营商业公司。到1956年底,相继建立了百货、贸易、食品、油脂、药材、副食杂货、烟酒等8个专营公司,职工增至159人,并成立县商业局,专事管理。1957年后,数经调整,县内商业机构逐渐健全,经营规模随之扩大。现属地区直管的商业企业有医药公司、石油公司、新华书店;属县商业局系统的有百货、五金、烟酒、食品、饮食服务等5个公司和和盛、早胜批发站、长庆桥商店、煤炭商店,属粮食系统的有粮油议购议销公司和17个基层粮管所;属其它部门的有农机公司、物资公司等企业。1985年,全县国营商业人员为1029人,年零售总额为1794万元。
(选自《宁县志·经济志·商业》)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