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经营网点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12 14:44:00 浏览次数: 【字体:

粮油购销机构:迄于1954年,粮油向为自由交易品,多在集市进行贸易,粮店仅见于早胜等大镇。县内粮仓为公粮接纳和储存机构。解放后至统购统销之前,县内仅城关、早胜、观音、太昌、佛堂5处粮库。1954年县粮食局改为政企合一机构,除征收公粮外,主要承担粮食、油品的购销调存业务。此后,陆续修建了平子、焦村、九岘、南义、襄乐、金村、新庄、盘、中村、良平、长庆桥、米桥、惠堡、瓦斜、春荣、宇村、鲁甲子、和盛、白店等粮库和焦村战备库,总库容为1.4659亿斤。其中太昌粮库容量1550万斤,为最大。现除惠堡、白店、宇村、鲁甲子4处为粮站外,其余20处设为粮管所。1982年起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并成立相应公司。现全系统共有人员305名,年零售额473万元。

专营公司:解放前仅在大镇见有布匹、盐店,没有县级公司。解放以来县级商业专营公司逐渐建立健全。除粮食、邮电系统外,商业性专营公司或商店有15个。

这些机构均以批发业务为主,兼营零售。其中食品公司、石油公司、医药公司、农机公司、物资公司、新华书店在乡镇设有分支机构。

综合商店:现主要有基层供销社和长庆桥矿区商店及各城镇集体商店。基层供销社主要综合经营百货、五金、副食品、化肥、农药、煤油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以零售和收购农副产品为主,部分兼营批发。规模最大的和盛供销社年零售总额200多万元。长庆桥矿区商店经营1600多种商品,各种服务设施俱全,42名职工,年零售额80多万元。此外,213个农村代购代销店、1389户个体商业户,也多综合零售百货副食。

食堂:解放前,县内饮食业较为发达,民国38年,早胜镇有饭馆(摊)28户,从业者80多人。解放初,私营饭馆、熟食摊继续发展,经营品种繁多,销量较大,以早胜的点心、羊肉包子,新庄的油糕最为著名。1956年县城成立了饮食服务公司,建办了国营食堂,后各乡镇供销社逐步设立。到1975年,各镇建有食堂。近年随着个体饮食业的发展,部分乡镇撤销了食堂。现县城有国营食堂3处,乡镇有供销社食堂8处城乡个体饮食业户297个。

旅店:解放前后城镇多见私营车马店,经过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除县城少数过渡为国营和合作旅社外,其余均转归农业社或停业。各街镇新建国营和集体旅社,至1970年前后,已有20处。近年私营个体小旅店恢复并有发展。1985年县城有旅社、招待所3处,个体小旅店30多家,共有床位800多个,停车场3处,可停车百辆左右。其余各乡镇也多有旅店。1985年底,以旅店业为主、包括理发、照像业在内的服务业,经营户有244个,从业人员315人(国营集体35人)。其中县城有理发户5个,照像馆2处。

集市:据史料推析,县内集市形成和建立至晚可追溯至唐代。这时,今县城、襄乐、政平已为集镇。而早胜、太昌大约在宋代成为市镇,农村集市贸易也渐繁盛。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市镇大量兴起,而州志明确记载,明万历二年所筑城有早社、政平、南义井、凤凰堡、焦村、新庄、太昌、成村、襄乐河县城10处。至清康熙年间,境内集市已有政平、早社、新庄、焦村、太昌、南义井、襄乐、永聚(肖咀)、米家峪(米桥)、东介村(观音)、鸦儿沟、芦堡儿店、罗山务、连家硙、盘克、三不同、广城(寨沟子)、望宁、石家店、刑家店、宫河、王家堎良店等23处,州城有街市15处,且“街必有市,日轮其一;镇必有集,月举其六”。民国后期,有新庄、太昌、焦村、早胜、政平、良平、米桥、南义、盘、襄乐、宫河、三不同、和盛、吉岘、春荣等15集镇和县城16条街。解放以后,吉岘、宫河、三不同划归外属,平子镇回归,并与70年代以来,在长庆桥、中村、九岘、金村、瓦斜、观音、宇村、石鼓等8处建立集市。现共有22个集市,其中县城集中设于西关外。自有集市起,即有管理之机构。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在12个集设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所,人员71,负责管理各集市贸易。其中长庆桥所兼管太昌集市,早胜所兼管中村、政平集市,平子所兼管米桥集市,城关所兼管瓦斜集市,春荣所兼管石鼓、九岘集市,襄乐所兼管金村、宇村集市,盘所兼观音集市。早胜仍为最大集市,客商来自陕、甘各邻县,平常人数过万,各类市场俱全,牛、羊、猪均上千头,各种土产杂货数百家,饮食服务摊位过百,品种花样繁多。新兴的和盛集也渐趋兴盛,居县内第二。

(选自《宁县志·经济·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