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纪事(三)
支持与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在位,王安石变法。新法推行至宁州,官吏态度不一。通判邓绾极表拥赞,县令张舜民激烈反对。
张舜民时为襄乐县令,治政尚宽。其为官亦属廉谨,在任仅取石砚一枚,余无所沾。而对王安石变法则斥之为“与小民争利”,并上书朝廷,朝廷不报。
邓绾为宁州通判,则上书神宗皇帝,条陈时政数十事说:“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疫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以一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当指环庆路—编者注)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愿勿移于浮议坚行之”。王安石像神宗皇帝荐邓,神宗于驿所召邓问话。时值西夏入袭庆州,邓陈述边事甚悉。神宗问:“识王安石否?,邓回答:“不识”。神宗说(王):“今之古人也。”又问“识吕惠卿否?”邓答:“不识”。神宗说(吕):“今之贤人也”。邓退而进诣王安石,适值斋日,王安石不在班。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陈升之和参知政事冯京,以邓绾甚悉边事,意其仍回宁州。邓闻而不乐,且怨道:“急召我来,乃使还邪?”时有人问邓:“君今当何官?”邓答:“不失为馆职”。又问:“得无为谏官否?”邓道:“正自当尔”。次日,果然命邓为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当时,乡人在京师者无不讥笑。邓绾坦然道:“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邓本双流县人,事在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十月。
范纯仁过宁州
宋神宗赵顼在位时期,范纯仁知庆州。一次行经宁州地区,适值灾情严重。为救危急,他违例擅发常平仓储粮。但有人告他“全活不实”。朝廷派员按察此事,恰已秋粮大熟。百姓感戴范纯仁赈济之恩,为保护其不被究处,便日夜赶运交还常平仓粮。按视官到来,见仓粮无缺,又于邠宁地区发掘丛冢,并以陈尸腐骨来证实它“全活不实”之罪,又牵连前任官员。范纯仁上疏独当其责,且力陈是非,此事方罢。
马讽雪冤
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州民有告谋不轨一案,株连数十百人,而皆言其冤,久不能决。适马讽来任宁州刺史,周细察查,终不见其为罪之状,于是转究告者。结果,告者具服其诬,冤者得以雪白,众人欢呼感泣。
周日强乞师擞兵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三月,起义饥民破合水,围庆阳,据襄乐,薄宁州。新任知州周日强深感人心浮动,城如垒卵,危在旦夕而制驭无力。正在慌慌不可终日之际,闻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侍郎杨鹤率师赴陕,已次永寿,遂急就草,日上三书,差人驰报永寿行辕。杨鹤闻报,返节驻宁,欲解倒悬之危,而周围形势仍不为动。不得已,州人栗有恩以其平日交际,冒险赴合水,身质于义民,换得双方接触,而终于事不得成。
华善上疏请减宁民重斌
元之季,平章邠国公李思齐筑城于宁州南山之上,长期驻军以抗明师,其以威势“横征加赋,坐困残黎”(《清朝野史大观》),致使宁民负担倍重于诸邻,而明至清初,300年间无人过问。至康熙年间,人民相率出逃,田园大量荒芜,地废赋不减。人少负更增,累欠如山,无可如何,至于府、州官员垫出俸金。知州韩魏、知府傅宏烈屡报无果。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华善至县,以亲身闻见上疏朝廷,请减宁民浮粮负担。经部院题议,康熙帝御批,浮粮始减,而300年间因负重不起人亡家败之宁民百姓,其数目谁计?!
(选自《宁县志·政治志·古代政治纪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