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纪事(概述)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县人民前赴后继,流血捐躯,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解放事业做了卓越的贡献,也走完了漫长的坎坷历程。
辛亥革命,甘肃全省几无行动。宁州彭四海聚众起义,响应革命,且与陕西起义军相呼应。而陕甘总督长庚和陕西巡抚升允又发动甘军攻陕,兵及宁州境内,彭四海起义遭残酷镇压,宁县人民第一次为民主革命做出了牺牲。
及至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国,张广建为甘肃督军,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致宁县农民有赴县围城交农抗税之事件。民国10年(1921年),陆洪涛易督,张兆钾镇守陇东之后,五六年间,税捐叠来,苛暴益甚。宁县农民被迫又一次聚众围城,抗捐抗暴,而屡遭镇压。特别是民国14年(1925年)冯玉样部国民军入省,刘郁芬督办甘肃军务以后,地方军阀混战,更投人民于灾难的深渊,宁人民力殚财竭,地方愈益糜烂,百姓无生路,遂有邵三纲红枪会起义和王瑞珊、王鸿江、吕凤山、王海山等民变暴动,然无一能够幸免被杀戮的命运。民国15年(1926年)张兆钾败北,甘军旧部黄得贵、韩有禄及残散溃兵如傅明玉等,相继窜入县境,又引来与国民革命军(即前国民军)的连年战争,破败之地复遭兵祸,不堪言状。民国16年(1927年)后季以后,县内虽因甘肃内讧和中原大战而数年兵空,却又遇饥馑连年,饿殍盈野,无人过问。于是强徒暴起,弱肉为食,外匪争入,趁火打劫。永寿胡海山率众掠集市,长武张保山以徒围政平,陶玉山、李培霄转掠数载,赵文华、陈珪璋劫寨攻城,加之早期入掠的郭坚、高进娃、樊钟秀“红头军”等等,真是“兵匪如猬毛,民难岂可闻!"
正当宁县人民濒临绝境,无一生路之际,董志原头的星火,子午山区的红旗,为人们指引出了新的里程—
民国17年(1928年),王孝锡、任鼎昌等人建立于太昌一带的宁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虽然很快遭到破坏,然而从民国19年(1930年)开始,刘志丹,谢子长、高岗等即常常在县内活动;东部山区成为其游击区域。从此,革命斗争在这一带持续发展。民国22年(1933年),平子、襄乐、良平等地的30多名青年人参加刘志舟所部平子游击队,随后,半坡村的青年农民40多人举行暴动,投奔红军游击队,成立了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宁县第三支队,宁县人民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装。此后,共产党的组织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九岘、金村“北八社”,以至盘客、襄乐地区迅速发展,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和广阔的游击区。民国24年(1935年)新宁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新宁县工作委员会相继成立。根据地军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有力地抗击了国民党军队陆军三十五师马鸿宾部、六十一师杨步飞部、十七路军杨虎城部、东北军张学良部和地方武装保安团队的轮番“清剿”进攻,在子午岭西麓,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这里,他们打倒了地主、富农,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发展了农业生产;并且不断加强了县、区、乡、村的红色政权,发展了第一、十七、十八、二十、二十一支队5支游击队的力量,使新宁县成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坚强前哨阵地。
“双十二事变”以后,中央红军主力进入宁县境内。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后,整个宁县属于八路军留守部队的防区,而新宁县则是陕甘宁边区的县份之一。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全宁县人民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其间,八路军和革命人民又抵抗了国民党军队的“磨擦”进攻,历经了著名的“宁县磨擦”事件;持久地开展“反顽”(“顽”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全力支援了爷台山反击战。并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克服了国民党封锁边区带来的经济困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首先发起对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处于边区西部前沿的新宁县首当其冲。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部和地方武装团队,相继以大军反复进攻。新宁县人民一面训练民兵扩建和新建了十数支脱产与不脱产的游击队,除奸设哨,保卫边区,参加了无数次小规模战斗;一面奋勇参军参战,给野战军输送源源不断的兵员,参加配合了平子、西坡、刁岭、午亭子、九观、良平等大规模的战争;同时,倾全部人力、物力,以3年多的时间,从各方面分别支援了西华池战役、保卫延安战役、瓦子街(宜川)战役、西府(包括耀县、三原、邠县、长武、宝鸡、屯字等)外线作战战役;最后,支援解放大军进军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支前队随军转战数千里,直至解放大西北。整个宁县在这场剧烈的战争中获得了解放,新宁县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从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到民国38年(1949年)7月,宁县人民的英雄儿女和来自外地的革命志士,用他们的鲜血、热泪和汗水冲决了黑暗历史的最后一段坚堤,走出了苦海!
下边,即这一段峥嵘岁月的斑驳足迹。
(选自《宁县志·政治志·民主革命纪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