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纪事(七)
民主革命纪事(七)
建立宁县革命根据地
民国21年(1932年)8月,刘志丹、高岗率领红军部队500余人,驻胡家堡,召集群众大会,书写标语,宣传“共产”。9月,谢子长率部进攻荆宅里,消灭当地民团武装,10月又进攻古城川、盘客镇、横蒲里,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乡政权,设立乡主席,成立土地革命委员会。冬天,刘志丹率部攻克合水城,抓了杜家传等8名土豪劣绅,没收了银元、大烟等财物,来至武洛堡。当地群众不明真象,贸然为杜等讲情。刘志丹向群众耐心解释,指出讲情要分清好人和坏人。部队在武洛堡、元和岭驻扎多天,纪律严明,公买公卖。并在武洛堡召开群众大会,用红、绿纸书写标语口号。刘、谢在讲话中反复申明:“我们是红军,是为穷人谋利益的。”号召群众反对贪官污吏,抗粮抗款,起来革命!此后,红军游击队常常进入九岘、金村、盘客地区,消灭了小股土匪武装,击溃了国民党进山“清剿”的零散部队。没收豪绅余粮,救济饥民,发动群众。广阔的子午岭山区很快成为红色革命的摇篮。
红二团初到盘客与金村
民国22年(1933年)4月下旬,由陕甘红军游击队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在刘志丹等率领下,于照金冲破国民党十七路军、八十六师所部正规军和6县民团的“围剿”,转抵盘客武洛堡驻扎。仅两天,西峰镇国民党军队与宁县民团复来进攻,刘志丹以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率部主动撤退。撤退中,团长王世泰率骑兵连阻击掩护,新任连长李光明牺牲。在这里,红二团与强世清率领的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会合,拨给了一批枪支弹药,并委派杨仲远为其政委,马佩勋为副支队长。陕北一支队回陕以后,红二团进至金村庙原(今金村)。此时,国民党驻守长武的陕西游击支队何金升部两个连哗变,亦在附近。红二团即派人前往联络谈判,将其改编为红军。后因哗变兵士不安于当红军,意欲逃跑,红二团只得出其不意,突然行动,将其缴械。除少数诚心愿留者外,余皆发给路费,打发回家。此后红二团在这一带活动多日,杀了到观音、形赤一带催要粮款的县派苟副官、杜副官等,并消灭盘客段家堡民团数十人,使队伍扩大到500余人。红二团在金村庙原召开团党委会议,在会的中央北方局特派员杜衡提出:“敌人力量大,后方失守了,群众跑光了,没有粮食吃,创造不出根据地,扩大不了红军”。主张放弃照金根据地,北上打通国际路线,扩大骑兵团,建立神府根据地。刘志丹针锋相对地提出:以桥山山脉为主,在庆阳、合水一带活动,不放弃原有根据地,再建新的根据地。正在争持之时,陕甘特委和陕西省委来信,排除了杜衡的主张,红二团奉命返照金。
半坡暴动
民国22年(1933年)春,正宁何炳正在宁县平子和正宁县榆林子交界处的水围台,组织起10多名青年农民,杀了催粮要款的正宁县民团团丁12人,缴获了武器,和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取得联系,成立了平子游击队(当时平子镇属正宁管辖),活动于榆林子、平子一带。平子半坡村的刘永岗、刘永坤、刘玉宝、刘玉彦、刘得印、刘玉才和襄乐李得录、良平贾文义等30多名青年人先后参加了平子游击队。与此同时,半坡村的刘永培、杨兴才、王战义、王战才、王来子、高得奎等10几名青年农民,也仿效红军游击队秘密地组织起来,他们以大刀、长矛、锄头、镰刀为武器,昼伏夜出,打富济贫、抗粮抗款。以后,他们和正宁县西堡村王清殿带领的10多名青年农民联合起来,队伍发展至40多人。推举刘永培任队长、兼政治指导员(这时,刘并非党员)。10月,这支农民武装在平子游击队的配合下,举行了半坡暴动。
10月的一个夜晚,他们先抓获了劣绅赵新玉及其弟赵老五。次日晨,参加暴动的队伍,扛着红旗,押着赵家兄弟游庄示众,并抄了赵的家。暴动队伍越过疙垃沟,处决了赵新玉兄弟,经过正宁文乐村、榆林子,到寺村时,正逢集日。刘永培还带着13岁的儿子。平子游击队指导员殷云山指着刘对群众说:“这就是刘永培,驴背上驮着儿子闹革命哩!”队伍又经过南坡头、张村等地到达湫头原。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在这里欢迎他们参加红军,次年,被命名为陕甘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宁县第三支队。派王德宽(后叛变,解放后被镇压)任队长,李士新任指导员。平子游击队改编为陕甘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正宁第四支队以后,又从三支队调出20余人,充实、加强四支队,三支队剩余的20多人。指挥部发给长枪5支,子弹10余发,队长、指导员各发手枪一支,命令三支队仍回半坡村,开辟革命根据地。
新宁县苏维埃政权建立
民国23年(1934年)1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区(关中)苏维埃政府(又叫南区革命委员会),在宜君县小石崖成立,同时在子午岭脊上畛子一带成立了宁县工作委员会办事处(后改宁县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宁县第三支队指导员刘永培兼办事处主任,李尚勤为副主任,工作人员有李得录、张云德、王立元、米世发。这实际上是宁县临时红色政权的雏形,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子午岭西麓宁县地区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筹建县苏维埃政府。刘永培主要负责武装斗争,包括打土豪,建立农民赤卫军组织;李尚勤、李得录主要做地方工作,组织村农会,发展党的力量。其时,李得录为正宁县四支队班长,即奉派到三嘉原开辟红色根据地。10月间,李随三路游击指挥部到九岘地区。在消灭迕逭(春荣)民团、打掉麻子掌以后,李得录等奉命留九岘地区开展工作,先后结识了米世英、韩秀升、何聚财、王秉祥等一批贫苦农民,至次年正月下旬,便在鸦儿沟、康家原、桃树庄、西洼等村庄成立了村农会,组织了赤卫军班,并合编为排。他们发动群众没收了王乡约堡土豪马瞎子的120石杂粮,分给贫苦农民。此外还发展了一批党员。
2月,小石崖苏维埃政府派宁县革命委员会办事处刘永培、李尚勤来九岘一带,指导并协同李得录开展九岘、月明两原工作,包括九龙川、平道川贾峪川、武家沟圈等地,发展了刘则福、张金奎、罗金财等一批党员。
3月,李得录又奉派开展“北八社”的群众工作,在杨园子等8村庄建立了贫农团、雇农团、佃农工会、赤卫军班等,将群众广泛发动和组织起来。至夏天,九岘原、金村原、杨家园(北八社)和左右二川的群众,都发动并组织起来,群众还民主选举了总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其中,杨家园是罗贵耀、张金奎、张有鹏;金村原是杨绪才;平道川是许焕中;九龙川是王秉样、宋儒林。这时候,何聚财、李积成、贾清玉等人也奉派来九岘地区,从九岘原、九龙川、金村原、平道川等处,由根据地内部继续向外开展工作。
在此过程中,党的力量也随之发展。10月14日,宁县红色根据地的第一个党支部在九岘南咀子村栗文杰家里成立,李得录主持了会议。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以后,关中特委派焦怀兴来宁县红色区域,指导李得录等加速筹建县红色政权。他们在红色区域发展党员40多名,建立起洼家沟圈、贾峪川、杨家园、九龙川、平道川、金村原、九岘原7个党支部,均有支部书记;又召开群众或其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洼家沟圈、余家川、杨家园、纸坊、九岘、平道、金村7个乡苏维埃政权,均有乡主席。接着在7个乡的基础上成立了两个区苏维埃政府:一区设“北八社”的韩家坳,辖纸坊以上4个乡,主席张树芝,二区设九岘的马家洼,辖金村、平道、九岘3个乡,主席张云德。同年11月,7个乡的500多名群众代表,在杨园子举行大会,选举成立了新宁县苏维埃政府,张有鹏为主席,杨万恒任财政部长,何聚财任警卫部长,王立元任粮食部长。苏维埃政府还设土地革命委员会,罗玺玉为主任。另有警卫队,王占义任队长,有队员20多名。在这次大会上,焦怀兴宣读关中特委关于成立中国共产党新宁县工作委员会(即新宁县委)的批示,中共新宁县委员会同时宣告成立,焦怀兴任书记,李得录为宣传部长,王秉祥为组织部长(后李、王职务对调)。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于关中特委和关中苏维埃政府。
民国23年10月,正当李得录开始在九岘原发动群众、建立基层红色政权的时候,受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习仲勋和直罗镇苏维埃政府的派遣,王占奎、吕兴财、许兴堂三人也到武洛、罗侯、荏掌、潘村一带开展工作,秘密成立了荏掌革命委员会办事处,许兴堂任主席,王、吕为委员。他们与合水地区革命斗争相联系,建立了村农会,发展了刘志曾、刘志耀等一批党员,并建立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盘客以上广大农村成为活跃的游击根据地。中共新宁县委和新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荏掌办事处立即主动联系,新宁县红色政权当即派李积成、雷伟前去协助工作,在荏掌一带建立乡政权,统属新宁县第二区。至此,新宁县红色根据地联成一片,大大扩展。
(选自《宁县志·政治志·民主革命纪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