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宁工委在斗争中成立
民国26 年(1937 年)12 月,中共陇东特委决定在宁县国民党统治区(白区)成立“中国共产党宁县委员会”,简称“宁县县委”。后来改设“中国共产党宁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宁工委”。而前后统称之为“旧宁工委”,是宁县白区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机关。在此以前,宁县白区共产党的组织已开始发展。平子、良平、米桥、宫河等地的党员大都是由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及新宁县委统战部发展的。其他各地的党组织则是在“双十二事变”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大举南下,在宁县驻防期间由民众运动科秘密发展起来的。其时,白区地下共产党组织没有统一领导机构。旧宁工委成立后,机关最初设于县城,与八路军七七零团一营在一起,活动是半公开的:书记冯治国以陕甘宁边区政府陇东办事处驻宁县代表活动,宣传部长万成章等用八路军三八五旅民动科名义作工作,青年干事龚福清则是干部子弟的牌子到龙川小学上学,开展青年学生的宣传发动工作。他们都具有合法的身份,故而可参加县政府每周举行的“总理纪念日”等活动,公开讲演宣传,也可去乡镇活动。新任县长冷刚锋等表面客气,暗里则通过其各级人员,尽力干扰、监视、限制冯等活动。但是,工委仍然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其时,工委下辖早胜、宫河、南义井3 个区委,300 多名党员。为了保证党组织免遭破坏和党员的人身安全,旧宁工委与基层组织及党员的联系长期处于隐蔽状态。各区委公开的名义叫抗日救国会,后又改为抗日后援会。下级之间呈单线联系,
区委或支部之间不发生横的关系。吸收党员只要求记住;谁介绍的、入党时间、自己的任务就行了。工委教育党员严格遵守党的地下工作者不能暴露自己身份的原则,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需要什么身份就化装什么身份。许多党员寻找各种关系,打入国民党军政机关,和国民党人员交朋友,搜集有关情报,每周或间周向工委汇报一次工作。党的基层组织以合法的抗日救国团体的名义,宣传抗日救亡,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青年自卫军、妇女队,举办夜校,建立“红村子”,承担交通任务,护送边区人员,秘密地发展党员。在反击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特别是“宁县事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选自《宁县志》·政治志·民主革命纪念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