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支援西华池战役
民国36年(1947年)3月4日夜至3月6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八旅、教导二旅、警备三旅和新编第四旅等部1万余人,在合水县城西华池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四十八旅、二十四旅1万余人,进行规模巨大的西华池战役。新宁县地方武装包括游击队、武工队、民兵等奔赴前线,冲杀拼搏,吴存喜、窦彦华等多人流血牺牲;武工队长刘占山,深陷于胡军占据之西华池城内,而后智取胡军大批军火并挟其民夫运输队以归。而新宁县人民,则倾全力独当支前重任。其时,因战争在陇东分区属地西华池进行,关中分区未向所属新宁县下达支前任务;且关中解放区县份,大都为国民党军队所占,即民谣所谓“黑牛白肚子,只剩新宁一溜子”,即是剩小片红色区域,亦距军队、战地俱远,未便来援。然而,陕甘宁边区野战集团军主力三五八旅、教导二旅和新四旅都集结隐蔽于新宁县金村、盘客、襄乐一带,部队向西华池运动之际,集运粮食、供给草料、输送弹药、组织担架、制作军鞋、充任向导等支前任务均由新宁县人民承担。加之战争开始,合水县委撤退而未参战,也没有动员组织人民支前,指挥战斗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野战集团军政委习仲勋,从古城川指挥部派人来找新宁县县长王立成等人,要求支前。就这样,整个战役的全部支前工作,完全落在新宁县人民肩上。
新宁县干部群众闻风而动,首先派担架队去西华池前线抢救伤员,然后进行总动员,全力支前线。“能挪动的齐动员”(王立成语),父子、兄弟全部上,村村男人都走光,青壮年编成民兵连,成年抬担架,老人吆车搞运输,妇女做鞋、磨面、烙干粮,全县出担架队4000余人,担架840副,每副4人抬,1人抱行李,运输队千余人,骡马1200头,供给面粉2.2万斤,小米1.6万斤,军鞋1.2万双,熟食干粮车载、畜驮、人背堆如山,无其数。担架抬完抬门板,抬耱,用绳挽,鞋做不及,群众把自备的鞋袜往上献。人力不够用,30多名教师办粮站,40多名小学生到古城川关庄坡下搞兵站喂饭食、洗血衣,护伤员。在深山梢林陡路上,人畜络绎转送伤病员。在准备、激战、北撤的几十个昼夜里,许多小脚妇女成了磨面、烙馍或做军鞋的小组长,人人双手裂满血缝,指头上死茧脱了结新茧!壮年妇女担水、背柴、收馍、送鞋,头发蓬松,嘴唇干裂,两眼血红,更顾不得自己和孩子衣衫破烂!解放军转移北上时,新宁县千余人运输队,随军转战在曲折的1300里火线上。梁掌傅振琪一家,就出动6头骡子3个人,一直随军转战到榆林、沙家店等地,时达半年。6头骡子全部损失,老汉毫不在意。军队和地方领导奖励了新宁县的县长、书记,并调新宁县领导干部去领导合水县工作。延安、关中的报纸,都接连登载了新宁县人民奋勇支前的模范事迹。
(选自《宁县志·政治志·民主革命纪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