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八”惨案
民国37年(1948年)4月中旬,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主力4 个纵队向西府挺进,直取国民党军队后方供应基地宝鸡。4月25日至27日,在彬县、长武一带与马继援兵团的激烈战斗中,其左路第六纵队1000 余名战士被俘,其中700 余人于4月29日押解至宁县城看管。
宁县城驻有马继援八十二师直属工兵营600余人、宁县自卫队400余人,加专门负责押运战俘的八十二师直属特务团输送连,总计约1300余人。马继援专门指派其师部高参张彦来县,与工兵营长谭腾蛟共同负责宁县城防务。解放军被俘人员初解县城,交由宁县政府集中于文庙大院看管。后形势日紧,宁县政府畏怕被俘人员暴动,又请交谭腾蛟工兵营看管。谭部将被俘战士接管以后,马继援特派八十二师师部情报科长杨振华,师政工处秘书尹焕章等来县,由张彦、谭腾蛟配合,对被俘人员进行区别处理,然后按干部、战士的不同情况分别关押在西坡高吉祥家(七十八人)、昔秉玉家(即烧鸡坑,一百七十八人)、朱黎明家(城关小学后,百余人)、南坡窦晓元家(百余人)、葛自平家(七八十人)、昔仲元家(百余人)、左家(数十人)等7家地坑院内。户主均被强令搬出,然后杜门上锁,布岗设哨。随着形势的发展,为了加强城防和御防解放军被俘人员暴动,谭腾蛟等除于城内各处东山、南山和庙坪上下构筑数道防线加强防守以外,还搜刮民户箱、柜、席囤等,装上沙土,将县城所有三座城门和关押解放军战俘的地庄通道全部压死,严加看管。
彭德怀大军从宝鸡回师,5月初到镇原县屯字镇一带,与国民党西安绥署裴昌会兵团会战失利,于5月7日晚突围东撤。其先遣部队第四纵队警三旅七团,为夺取东部原头和扫清主力撤退道路,于当日晚进抵河西坡一带,以两个营的兵力,猛攻县城不克。至次日早晨,奉令弃攻,上据南山,随即,彭德怀率西野总部经城郊东撤,马继援率部追击而去。在警三旅七团猛攻县城的时候,关押在城内高吉祥、昔秉玉等几家地坑院里的被俘解放军战士,立即行动起来,组织越狱暴动,以期里应外合,消灭国民党守军,夺取县城。被俘战士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背门板为掩体,踩肩膀搭人梯,前仆后继,冲上地坑庄崖,与“马家”守军展开肉搏。谭腾蛟即率所部赶来,用机关枪、手榴弹和大刀进行屠杀,不少人当即牺牲,其余的又被压回地坑,只有数人潜入公私宅第。8日早上,在解放军主力东撤以后,谭腾蛟又率部搜查城内,散藏在地坑外边的被俘人员悉被搜杀,参加暴动的地坑内被俘人员无一幸免,高、昔两个地庄的被俘战士完全被杀害,遇难者400余人。
下午,马继援率部追击解放军主力不及,返回县城。谭腾蛟向马继援报告了解放军战俘暴动和屠杀情况以后,马慑于社会舆论,对谭稍加责备,然后令其带所部自己动手,铲除屠杀现场血迹,掩藏尸体,不准老百姓看见。马走后,谭率部照嘱办理,将被杀解放军战俘尸体分别投入东门内南侧之枯井和西坡之枯井以及“烧鸡坑”院的渗窖等处。
5月9日,马继援于西峰接国民党西北行辕电称:宁县俘虏营里,有新四旅司令员程悦长,令即查报。马继援因战俘被杀而着慌,又派其师部政工处副处长王洛宾来县查看,并挖尸拍照。但此属虚谎,自无结果。而其余幸免屠杀的被俘战士,一部分于5月12日被5人一串,用绳捆绑,以汽车运往西安行辕邀功请赏;一部分126人,交由自卫大队长王建荣带送无日天沟附近释放;还有被编入国民党军队,获解放至今健在者,数目不详。
解放后,宁县人民分别在东城门内、西坡子和庙坪南麓修建烈士纪念碑、塔,纪念“五• 八”遇难烈士。1979年和1985年,两次发掘整理了“烧鸡坑”渗窖烈士骸骨156具、东门内枯井烈士骸骨64具,迁葬于庙坪南坡,并改建了纪念塔和烈士陵园。
(选自《宁县志·政治志·民主革命纪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