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支援解放大西北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23 16:57:35 浏览次数: 【字体:

自从这一带有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宁县人民就开始了支援前线的各种活动。他们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公开地或秘密地;单独地,或群体性地为革命队伍送情报,当向导,做军鞋,供军饷,护伤员,抬担架,运物资,修军械以至设置粮站兵站,断绝土桥腰岘,帮助攻城打堡,直接参加作战等等,10余年间不曾一日或停,前仆后继,历尽战争烽火。为支援前线,人民群众何惧历寒暑,经风险,倾家业,尝辛酸!有的稚齿少年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白发老人隐忍骨肉离散;新婚妇女送夫参军;父子兄弟临阵相勉……。至于一场战争,或胜或负,结束之日,岂可家家伦乐团圆?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往事,尽管大都随着硝烟烽火一起消逝,然而至今,遗留于人们脑海,间见于零散笔墨的人和事,情与景,仍是不胜录载。这里仅以解放战争时期宁县人民的几次大规模支前活动为记,或可管窥其一斑——

民国37年(1948年)初,宜川瓦子街战斗,消灭国民党胡宗南部1个军部、2个师部、5个整旅,共3万多人。宁县人民支援前线出了多少人、多少担架、多少骡马?不知道。只知在战争酝酿之际,县长王立成亲自带领支前队伍分头准备,在子午岭就地运木解板,做棺材500多副,放在子午岭东花椒坡一带至牙村的许多烂土窑里。他们还在花椒坡备置了几十副磨子,50多口大锅,几十担水桶,挖了10多个吃水泉,从桂花园和芦堡岭翻山运去四五百担小米、面粉。仅四区盘客承担征运粮食200石。为征集这批粮食,十三支队遭马继援部骑兵的突袭,支队长荏掌刘兆德等7人牺牲,4人被俘。担架制作齐备,担架队也作了训练。战斗开始以后,男人全部上了担架队、前线运输队,妇女参加兵站、粮站事务。有的伤病员交妇女护理,或背或抬,放在僻静安全的密林中,理伤医病,送水喂饭,至于几十天。

接瓦子街战斗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王世泰所部出击龙坊、焦坪、三原、耀县一带。新宁县组织随军担架队,由李得录、李俊森带领,出动160多人,编组3连,有担架120多副,还有数十人的运输队,连同骡马300多头,随军支前3个多月,至4月底,一部分人替换回家。

紧接着,解放军西野主力出击宝鸡。新宁县支前由张云德、张仁带队,出300余人,担架120副,运输骡马40头,随西野四纵转战三原、宝鸡、泾川、屯子等地。途中许多人受伤,3人牺牲。四区盘客带队人胡彦池牺牲在泾川玉都庙,连尸体也未运回。屯子一战失利以后,新宁县干部群众在县内各处冒险收容失散人员,仅三区一处收容1000多人,转送子午岭东。三区区委书记赵积玉直接收容接待解放军某部二号首长及警卫人员5人安排食宿,安全送护。连处于白区的人民群众也做了不少收容救护工作。焦村杜家桥64岁的杜柏林老汉,遇解放军战士杜振和撤退中头部受伤,昏倒于路边。白天,马部追兵过往、保甲人员监视无法接近,他便在远处监护,防止野牲伤害,入夜才冒险将杜背回家中。杜头部负伤3处,伤势危重。杜柏林百计抢救,又变卖家产延医治疗,历时3个月而愈,又资助盘费帮助归队。送伤员一走,杜柏林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至县城,严刑拷问,服劳役3个月而不漏真情。后被乡亲保释回来,恰遇杜振和途阻而返。有人怕连累村人,不愿再收留。杜柏林说:“马家队伍来,我一人担,叫杀我头!”继续收留杜振和安度风险。郭铺村谭万福的母亲,西头沟的张庆贵等等,都曾冒险救护解放军人员。

民国38年(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新宁县人民的支前活动日益繁重,小批出动持续不断。解放大军西进时,新宁县人民组织长期随军支前队,由李生贵、段德忠带领200多人,编组三连,出担架114副,骡马50匹,经泾阳、武功、兰州、张掖,直至青海西宁,转战大西北5000余里。一区五乡(九岘)洼子村60多岁的高仲秀老汉,被编入武功至西宁的往返担架队。随军翻雪山,壮年人也生畏。他抬着云梯登冰峰,还用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同伴,又与青年人比赛,鼓励大伙胜利完成艰巨的支前任务。这一批部分人历时10个月,步行回宁县;一部分人随军1年零4个月,后得部分路费,并被编为骑兵,骑马、挎枪、搭红旗,还带着茶碗、电话铃等纪念品,并有3挺机枪,经华家岭返宁县。此时,宁县全境已获得解放,政府和人民群众,在县城隆盛欢迎。


(选自《宁县志·政治志·民主革命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