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11 16:51:21 浏览次数: 【字体:

1958年5月6日,宁县县委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召开了广播誓师大会,全县立即大张旗鼓的宣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各乡都组织秧歌队,演戏剧,说快板,书写标语,画连环画,办黑板报、墙报等,街镇上搭彩门,机关单位门上插红旗,大造声势,宣传总路线。接着各条战线都提出了一些“跃进”的口号和指标。农业上提出“苦干一年,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工业上提出“社社队队办工厂,实现万厂县”的口号,教育上提出“一年普及小学教育,扫除文盲,实现无盲县”的目标;卫生上提出“突击消灭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一年实现‘四无’县”的任务。全县规划当年收入比1957年增加两倍,等等。为此目的,各项工作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大破大立,大搞群众运动。“兴无灭资”,批判斗争;开展评比,“插红旗,拔白旗”;树立标兵,设置“黑旗队”等,是推动各项工作普遍采用的方法。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以后,宁县发动干部群众,一方面回收废铁,一方面开展土法炼钢。全县共收回废铁231吨,并投入2万余人,日夜奋战,超额完成了地委分配的15吨炼钢任务。10月6日,全县又组织“钢铁远征军”奔赴华亭大炼钢铁,共抽调脱产干部392人,民工2.4757万人(其中女219人),学生953人(其中女132人),由县委书记、县长带领,风雨无限,日夜兼程,翻山越岭,步行180余公里,至华亭砚峡,动手造屋,安营下寨。矿区成立了总指挥部和党委会;民工共编为24个营,114个连,354个排,1003个班。“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夜以继日,搞“小土群”炼铁,为年底完成6000吨生铁任务而艰苦奋战。在砚峡数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昼夜人流如潮,火光冲天。爆破声、钉锤声、震耳欲聋,歌唱声、唢呐声处处飘荡,其情景异常壮观。与此同时,大约万人的后勤队伍支援“前线”:妇女们日夜磨面,赶做熟食,缝制棉衣;男人们大部分组成运输队,车载畜驮,络绎不绝地向华亭运送粮物。剩余劳力或在政平炼钢,或在九岘修筑木轨火车道路,或在子午岭烧炭,或组成深翻土地兵团,进行深耕。留守机关、学校的干部、师生,赴农村帮助社队突击秋收。由于劳力奇缺,秋田虽然丰产,但未能及时收获打碾,霉烂损失较多;耕畜使役过重,死伤大半;有的群众也被致伤致残,仅华亭砚峡工地,因工伤死亡的30余人。

9月,根据毛泽东“人民公社好”的指示,联社并乡转公社,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全县组建成早胜、和盛、盘客、襄乐、九岘、南义、城关、春荣8个人民公社。最大的早胜公社,有1.3241万户,7.9989万人;最小的九岘公社,有1653户,1.522万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先后办起工厂2.36万个,实际大部分只挂了个牌子。农村办起公共食堂(大灶)2806个,还办起数目颇多的托儿所(组)、幼儿园、磨坊、缝纫组、产院等,实现了所谓“家庭劳动社会化”。但终因条件太差、管理混乱等,不受群众欢迎后,为时不久,即被解散。

(选自《宁县志·政治志·社会主义革命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