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地方武装力量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14 15:26:38 浏览次数: 【字体:

陕甘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宁县第三支队:半坡暴动诞生的宁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属陕甘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统一建制,队员50人上下不等。宁县民主革命斗争初期,主要游击于宁、正、合、旬诸县接界的子午岭山区。民国25年初,改编为关中独立营。

陕甘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宁县第一支队:民国23年冬成立的宁县第二支革命武装力量,属陕甘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统一建置,队员10数人至数十人不等,主要游击于宁县、合水、正宁接界的子午岭山区。民国26年初,改编为红军独立团。

新宁县政府警卫队(抗日战争时期改称保安队):新宁县政府成立时组建,受警卫部辖属。初设队长、副队长各1人,班长2人,共20余人。后屡有增减,至解放前夕,发展至50余人,编4个班,有短枪10支,步枪20支,轻机枪1挺。主要承担新宁县政府保卫工作。1950年改为公安中队,属公安局。

新宁县第十七支队、第十八支队、第二十支队、第二十一支队:均为民国25年初相继建立的新宁县游击队,共300余人,属关中分区司令部统一指挥。不久,一部分人被叛徒诱骗投向正宁县国民党当局。余经整顿,坚持斗争。

新宁县独立营:民国25年初在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攻中建立,建制齐全而人员三数百不等。属关中分区统一建制,主要承担新宁县地区的武装斗争任务,由新宁县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后屡经整建,在县内发挥了重要战斗作用。解放后统交陇东军分区。

新宁县政府武工队:民国25年4月建立。主要任务是开展游击斗争,直至解放。

抗日救国义勇军:“双十二事变”以后,红军主力部队进入宁县,宁县国民党地方团队动摇、分化,有的向红军靠拢。红军部队为这些旧的地方武装临时明名为“抗日救国义勇军”,并且授旗、发给委任状。民国26年(1937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第四师某部给宁县北区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二大队长的委任状,即其一例。在“宁县事变”之际,这些武装一部分转入八路军,大部分仍倒向国民党一边。

新宁县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干部第三支队,解放战争开始前后陆续建立的新宁县游击队,以支队为单位开展游击活动,其中第一支队主要活动于红区外围国民党统治区,战斗力较强,县内闻名。人员初仅数人,后至60余人,全县解放之际,这些游击队人员大都整编或抽调配合解放军进军作战或做其它工作,实际不复存在。

旧宁工委武工队:民国36年建立,属旧宁工委自行组建和领导的武装工作队,主要承担白区地下武装斗争和统战工作。民国38年6月并归新宁县政府。

上述解放以前的武装力量,在各个战斗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武器装备。只是由于战争减员和向主力部队输送兵员,其人数时增时减,颇不移定。

武装工作大队:1949年接管宁县政权后建立,下辖2个中队,共90余人,分驻早胜、和盛两镇。1951年8月撤销。

人民武装警察宁县中队:1955年,改县公安中队为民警中队,1963年又改公安队,隶属县公安局。1967年,又改公安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县中队,改属县人民武装部建制。1974年,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县中队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县中队,受公安局和庆阳地区武警支队双重领导。

(选自《宁县志·军事志·军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