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十二月,李自成余部郭君镇率众克复宁州城,后撤走。
公元1647年(顺治四年),初,李自成余部贺宏器率众再次克复宁州城,俘清知州董标及其眷属。秋,清遣陕西三边总督、定西大将军孟乔芳平定环庆一带,贺宏器被俘。
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宁夏副将刘登楼自号“大明招抚总督”,举兵反清,进逼宁州。宁夏镇将刘芳名引兵逐击,刘登楼北走。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正月,陕西提督王辅臣与云南吴三桂遥相呼应,起兵反清,遣其总兵魏永锡等入据宁州城。五月,清政府遣贝勒洞鄂、扬威将军阿密达,以骁骑参领玛尔汉、从将伊玛喇、绿旗军督标游击偏图等,率兵攻入宁州城,大破王辅臣将魏虎山、冯嘉德等兵,康熙皇帝诏奖阿密达。
公元1863年(同治二年),夏,陕西同州起义回民自白吉原进至宁州宫河原。宫河团总王桂林率团丁拒战于周家细岭,全团覆没。
清军河州总兵曹克忠部,袭破白吉原回民军据地,回军携眷转移,日夜兼程,行经新庄、太昌等地,下太安堡等。
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起义回民50人左右扮为客商,以运骡数十匹载运饷银军械等,途经宁州午亭镇(即今子午岭之午亭子),被团练盘获,10余人当即被杀,其余亦陆续落难,所运5万余两饷银,悉被宁州牧张抡文解送至泾州粮台。
公元1865年(同治四年),十月,回军攻克华亭之后复至宁州、庆阳一带,清军提督谭玉龙部驻防泾州,兼防宁、庆。
公元1866年(同治五年),回军一部至早胜原。谭玉龙统带三营清军追击至平子镇,兵勇贪掠财物,不及抵防,回军以巷战大败清军,谭部死伤殆尽,唯谭玉龙只身遁免。回军一部至邱家寨(今和盛镇)。泾州粮台营务处提督周显承倾粮台本部人马追击至三不同,军队遇伏被阻,周显承背中“洋枪”弹当即毙命。
秋天,啸聚东山为匪的董福祥,率众劫掠罗侯、荏掌等堡,饱载而去。
冬天,回军主体号“十八大营”在白彦虎、马政和、崔三(崔伟)、禹得彦、余彦录、杨文治、胡麻子(即虎元帅)、陈林、马长顺、马振纲、马生彦、冯均福、邹玉龙、孙义和、郝明堂、蓝明泰、金元录、于振魁等众首领率领下,雄踞宁州董志原。上至驿马关,下至邱家集,东至西华池,西至肖金镇,广袤数百里,遥相联系。清地方堡寨,“从者,令开堡门,入点丁口……抗者每日攻打必克为止”。奉旨援甘的清军提督雷正绾,统帅马、步40营清兵,进驻距邱家寨仅5华里的李家店,并设粮台于早胜二里半堡,命县丞慧令(满州正蓝旗人)经理。但全军远来,疲无攻力,对峙经冬而无战争。
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春,金村庙人赵万选和合水人崔生阳、安化县人何大帅等,劝使宁州北乡多数堡寨吏民顺应回民军,唯盘客左右10余堡持以中立。
三月十七日,回军攻克早胜二里半清军粮台驻堡,县丞慧令出战负伤20余处,终于被俘,劝降不从而死。
夏天,回军四处收割小麦,而少数固守堡寨,后来食粮断绝,至于“饿殍遍野而弱肉强食”。
秋天,因粮饷不济,雷正绾部翁得胜、曾得胜、孟玉德马步各营分驻盘客之罗侯、邓家、胡家诸堡就食,牲畜悉数登记,不许少动,百姓一饮一食不能自由,而弁勇任意粜卖挥霍,不久粮空畜尽。
八月中旬,阴雨连绵,回军攻破宁州西关。清遣钦差大臣、督办军务陕甘总督、恪靖伯左宗棠督师,会大军合攻回军于董志原一带。
冬天,驻于邓家堡的曾得胜营投归回军。雷正绾率兵围困邓家堡,回军援迎投诚清军归去。
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三月十八日夜,回军从署衙后城袭入宁州城。知州凌光汉投降,学正马孙选毙命,其余官吏不知所终。
“官衙市屋焚毁净尽,唯余大寺钟楼四柱独存。自是满城荒秽,杳无人迹。”
回军再度攻克二里半城堡,提督沈大兴战死,住于堡内的前庆阳知府葆镛及其眷属被俘。雷正绾初犹闭垒不闻,及葆镛被俘,难以复命,方下马一身陷阵,与回军拼命,回军并不伤害雷正绾,搀扶其上马,送出城堡,后释葆镛及其眷属。人们风传,雷正绾于回军曾有恩惠,被称之为“恩帅”因而不予打击。
秋天,回军攻克荏掌、罗侯等长期固守的堡寨。
同期攻克新庄、南义等镇和许多乡村堡寨。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挑拨离间,回汉兄弟互相残杀,上述堡寨百姓死伤殆尽,有的堡门“血水成河”,数十百里寂无人烟。
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四月,清军合力进攻回军,占据董志原,并安排饥民和回军降众17万人在这一带居住,回军主力转移。清以一军驻董志原,扼秦陇要隘;一军驻宁州、正宁间,为进庆阳之谋。后便“进剿”,道员魏光焘等率兵出宁州,配合他路,直趋环、庆。
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左宗棠委官绅协办庆阳五属善后事宜,杨大年奉命知宁州。杨带200名防勇,住于城内南坡子土窑洞。出示告诫,安抚地方,逃亡百姓渐次返里,宁州城乡始有生气。
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九月,宁州哥老会彭四海率众起义,响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选自《宁县志·军事志·军事纪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