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活动
戏曲:此地传统流行秦腔,间有眉户和陇东道情。过去业余的“自乐班子”四乡都有。每逢年头节月、传统庙会,各庄各社,联合投资,自演“大戏”,或者请业余班子用牛皮人或木偶演出“皮影戏”和“泥头戏”,现在多以人扮演。就是在日常生活劳动中,青壮年人甚至一些老年人和“黄毛未退”者,也喜欢独自哼唱秦腔片段,山上、田间、村庄路上,经常可以听到“包青天”、“王宝钏”之类的“乱台”。
说“古今”:在风夕月夜、雪雨黄昏、早春阳角里,盛暑凉荫下,常有年青人,被娓娓动听的“古今”吸引起来,沉迷于《豆皮与豆仁》、《夜明珠》、《狐狸精》之类的瑰丽故事。而《狄梁公斩九龙》、《泾河龙王犯天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稍有阅历的老年人,差不多都能说几个“古今”。大的村庄几乎都有没进过学校而被称为“白识字”的“古今家”,能大片段甚至全部演讲《三国演义》、《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包公案》等等。
快板:编说快板十分广泛。地方新闻、天下大事,随时随地都可能变成语言整齐、音韵谐和、朴实生动,以至形象有趣的口歌、顺口溜和大段快板词。旧社会,穷人们常以快板形式抨击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有的以竹板勾打配说,行乞于市;有的用快板宣传招徕,做“麻糖会”之类的小买卖,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用快板赞颂新社会,批评坏事情,不仅流传于口头,而且常常登载于报刊。曾任乡长和公社书记的周荣春(西剡村人),用快板形式批评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松散状况,内容扎实,典型突出,语言朴实而形象生动;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一些口头创作,常常不胫而走,到处流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器乐:民间乐器,旧有洞箫、“咪咪”、渔鼓,今已不见。笛子、胡琴较前增多,而最重要的传统乐器则是大鼓和唢呐。鼓,均为木箍高筒牛皮鼓,有大、中、小型,大者2至4人抬,小者可背可抱。鼓有鼓曲,锣铙伴奏,声音宏厚而气氛喧烈,是红白喜事和春节前后的主要器乐活动。唢呐大、小均有,大者叫唢呐,小的又名“唧呐子”,音量、音色各有所长;多以唢呐为主,“唧呐子”为辅,联合吹奏;曲子则有传统唢呐曲谱,如《小放牛》、《绣荷包》、《祭灵》、《雁落沙滩》、《张良卖布》、《珍珠倒卷帘》等等,传统曲谱将近百首。《东方红》、《浏阳河》等新歌曲也被广泛采用。唢呐吹手,各乡都有,三五成组,结为联手班子。闲暇时对吹、独奏,不乏韵味;若遇丧祭喜庆之事,往往以八人“全班子”应事,或伴以锣、鼓、胡琴等,吹、拉、打联合演奏,通宵达旦。连续数日,有不重曲者。其声音洪亮、高昂,时悠扬而流畅,时激越以豪放,因事而设曲,随情以转韵,抒情泻意,声闻数里。
社火:俗称“耍故事”,分“跑故事”、“车故事”、“马故事”和高跷、亭子,亭子又有抬亭、背亭、车亭之分。这是春节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特别是《封神演义》故事,以其情节奇特,人物众多,脸谱复杂,装饰奇异而被视为上品。这些社火,均以古典文学名著为底本,参考历史剧中的人物脸谱、化妆“身子”。“跑故事”完全以舞蹈形式围场表演,一场多出,一出演一事,为群组表演艺术;“车故事”大都一车一事或车中加隔,前后各一组,一组成一事,为综合人物艺术造型。“马故事”分组骑马以行,一组一事,各列架势,为分组人物艺术造型。高跷,俗称“柳木腿”,以木棍接扎于腿脚,使化妆人物亭亭于一丈以上,加之载歌载舞,彩裳飘举,极有风致;其形式可综合、可分组,可围场表演,可且行且舞,属艺术表演。亭子,以曲直不同之铁杆为柱,饰为云、树、武器、用具之类,以小孩一至二名化妆戏剧人物,固定于饰物上下,一亭为一组,一组成一事。以化妆人物背举出演者,叫背亭子,以数人抬行者叫抬亭子,现也少有;以车载而出者,叫车亭子,均属人物艺术造型。“跑故事”一般在夜晚演出。“车故事”、“马故事”,高跷、亭子,则白天结队走乡串村,故事队伍各列架势,徐徐行进,有的队列长达数里,一路上,鼓乐喧天,鞭炮开路,彩旗引导,观众前簇后拥,气氛十分浓烈,而所到之处,鞭炮轰鸣,或以红绫给予“挂红”,或以酒菜迎送。故事队伍都有近似马戏丑角的“春官”在前说唱“打路”,以赤脸“关圣帝君”压阵。于是,有些父母抱小孩前去,额沾“关爷”脸上一点红,再请“青龙偃月刀”在孩子顶上绕一绕,“过个关”,取一个良好的祝愿,父母便用红线系上钱,给关刀上“拴红”,一趟社火关刀上有时挂满“拴红”钱。这种社火娱乐极为普遍,而以西区、南区为盛。早胜镇、寺底村、中村大户曹家、和盛镇、南家村、太昌申明村等地社火尤著名声,村庄间明比暗赛,争奇斗艳,往往从春节持续到2月间。
(选自《宁县志·文化志·文化·文艺活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手机免密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