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图书阅览与发行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22 11:21:31 浏览次数: 【字体:

这里的劳动人民,虽然历来以农为本,世代耕稼,却久有崇尚文化,雅爱图书之风;四乡虽皆属农村,却不乏“耕读门第”、“书香之家”。在旧社会,人们为衣食所迫,不得不奔波劳碌,就学读书者较少,而于暇隙之间,求教自学,互助相帮,故“白识字”者颇多。他们于躬耕之余,或于书中求知,或以读书为乐,如饥似渴,觅读不倦。只是图书甚少,购借俱难。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村,间或可见某些旧的经典、课本、医书、历书、长篇章回小说偶然可见,甚为稀少。此外,还有《玉匣》之类的封建迷信书籍。广博收藏精雅图书之家,在城镇屡见。在乡村则属个别,且不可能提供广泛阅读。而有关当局,只知剥削掠夺百姓,谁还去办图书阅览事业?劳动人民读书看报之权利,实被剥夺无余。明代和清代,宁州学宫设有专门藏书库,为此地第一个官办图书设施,其详情已不得而知。此后,直到民国29年(1940年),宁县政府始设民众教育馆于县城,编制3人,给少量经费,倡导文化娱乐活动,开展书报阅览,而所有书籍、报刊,不过数十种。不足城镇公职人员需求。同年10月,新宁县政府在襄乐镇戏台上也办起了民众教育馆,但只有神庙的一张桌子和借群众家的几条凳子,墙上贴一张自己绘制的领袖像和几条标语,图书总共还不到百本,且适合群众阅读的书还没有。其时,省立中山中学有少量图书,专供校内使用。农民读书,除了“一人买,众人传”以外,仍然无处借阅。1949年,宁县人民政府接收旧民众教育馆以后,改设文化馆于早胜火神庙,编制3人,仍开展部分图书阅览工作。1952年迁文化馆于县城,下设图书室、阅览室。1983年,图书馆正式成立(实与文化馆为一个单位,两个牌子),藏书1.7万册,订有报纸16种、期刊94种,长年开放,无论农民、工人、学生、职工,都可去阅览室翻阅或持证件借阅。除此以外,各个中学、城镇小学、乡村文化站、文化室和一部分机关、工厂,都有自己的图书室,私人藏书也大大增多,总藏书量约在20万册上下,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读书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

图书发行工作也相应地有了很大发展。旧宁县从无图书发行工作。民国中期,县城、早胜、和盛、新庄始有一些图书摊贩,贩卖很少几种书刊,且价格昂贵,购买者寥寥无几。抗日战争时期,新宁县政府首次在襄乐镇设立光华书店,民国34年迁梁掌堡以后改为新华书店发行组,时只有一人工作,断续组织发行少量解放区书刊。全县解放后,发行组迁至宁县城,在辑宁楼东街口开设新华书店,后又迁西关今址。现在,书店有二层楼一栋,平房10余间,正式职工15人。县设营业部,和盛、早胜、襄乐、平子、长庆桥5乡(镇)设有门市部,图书发行额逐年增长,1983年发行总额28万余元,1985年达69.9万元。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城镇开始有私营小书店,他们直接与省内外出版社和报刊编辑部门联系进货,读者盈门,发行量亦颇可观。尽管如此,读者尚有不足之感,直接于邮局订阅、邮购书刊者日益增多,读书风气之浓盛可见。

(选自《宁县志·文化·文化·图书阅览与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