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戏剧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8 16:47:27 浏览次数: 【字体:

戏剧活动甚为流行,但地方当局长期不予扶植,一直由民间自发地组织开展业余演唱。清代后期,乡间戏剧演出已很活跃,乡镇有专用戏台,然戏班及演出剧目已不能确考。民国中期,四乡有私人经营的“戏箱”和农民联合组成的“自乐班子”,前者是职业戏剧班子,后者是业余戏剧班子,多演大戏或“影子戏”(即皮影戏),个别演“泥头戏”(即木偶戏)。年头节日、香烟庙会、传统骡马大会,以至一些富裕人家的红白喜庆之事,各庄各社便分摊费用捐资或自费请戏班演出,往复周递,颇为活跃。其所演内容,皆为传统古典剧目。民国36年(1947年),宁县自卫大队组织了一个秦腔剧团,在本县城乡演出,为官方组办的第一个秦剧团,仍演传统剧目。1949年10月,宁县人民政府在接收旧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宁县人民剧团,1952年被陇东地区所接收。1953年,又组织民间闲散艺人建立了星光秦剧团,并吸收10数名青少年学生,内有本县第一批女学生数人,进行培养。在此以前旦角全由男演员扮演,间或有外来女演员演戏,人们称之为“坤角”,视为新奇。星光剧团仍以演传统剧目为主,新编秦腔现代戏始上舞台。1958年正宁、合水两县并入宁县以后,剧团扩充至98人,分两个队巡回演出,至1962年统归庆阳地区,演出剧目仍以传统古典戏为主,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比重大增。1966年,县又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2年改为文工队,这一时期古典戏被禁绝,主要移植演出“样板戏”。1977年改文工队为宁县剧团,并按有关规定开始恢复演出部分古典剧目。“文化大革命”以后,宁县剧团联系业余剧作者,自编自演了部分现代戏,均未能保留下来。1985年编演的秦腔现代戏《老掌柜传》,已演出43场,获全省戏剧创作、演出二等奖。宁县戏剧艺术人才辈出。民国以来,除有许多人在外地从事专业戏剧演出以外,县内屡有技艺出众、名噪一时者。老艺人尚志高的须生演技,以“台架”大方优美、推字清楚准确、表情生动感人著称,而且以单或双摇动与固定纱帽翅,尤为叫绝。后起之秀窦凤琴的花旦演技,细腻、丰富、准确、生动,1985年获全省青年演员大奖赛第一名,誉满兰州。现在,老艺人可称技艺精深,新一代正在苗壮成长。

(选自《宁县志·文化志·文化·戏剧、电影和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