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无障碍
繁体版
引导页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县>地情资料>宁县志>详细内容

文艺创作

来源: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8-10 10:57:03 浏览次数: 【字体:

文艺创作,代有人才。无论是祖籍此地或活动于这一地区的人士,著书立说,颇有建树,故北地泥阳(即今宁县)人傅玄,知识宏博,又精于音律,在仕宦之中,写下了大量诗文著作,成为晋代文坛巨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创作成就参见本志《编著书目》和《人物传记·傅玄》。唐代襄乐县尉张鷟字文成,号浮休子,深州人,调露年间进士,善辞章。大约高宗在位末期任襄乐县尉,所著《游仙窟》一书,颇有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评价,其书远播于日本。宋代大约天圣年间,大画家范宽(字仲立,华原人)曾抵宁州,绘要册湫庙殿壁山水画和庙东兴教院人物画等,当时称之为奇笔。大约元丰年间,著名诗人张舜民(字云叟,号浮林居士,邠州人),为襄乐县令,有诗作和记述古宁州风物的散文传世。明代吕经、吕颛等人,著述丰多,除文艺之外,博涉社会、政治等事,详参《编著书目》和《人物传记·吕经》。仅旧志所存《宁州先贤著书目录》,虽甚不完备,亦有专书23部,散文56篇,诗词100余首。

民国时期,附近没有文化园地,文艺创作仅局限于群众口头的民歌小唱,最著名的就是出现于东部地区的陇东民歌。后来有新宁县属地的刘志仁(详见《人物传记·刘志仁》),创作革命诗歌,改编旧社火,宣传革命,被授予“新秧歌运动的旗帜”。旧宁县属地书法和传统绘画艺术,较为活跃,县城李登甲、新庄石心如、中村曹平江等人的楷书、草书,在县内有名。政平黄宗香以专事花卉为安口窑瓷器厂瓷器做装饰画,誉播外乡。中村曹芝川的彩墨兰草、芦雁、至今受人赞赏。四乡还都有一些有名的庙壁“画匠”和箱柜装饰“画匠”以及以书画自娱的无名“画匠”。如郭铺村的王木匠(佚名)其庙画和雕刻,在南区称绝。平泉村的李德华,其木器画饰,名著一方。新庄镇石怀甫等彩墨点染小画,栩栩有生气。此例民间艺术不胜枚举。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县地区的文艺创作活动十分活跃,从事专业的和业余文艺创作的作者数以百计,先后加入各种文艺团体的有:

李秀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创作以抒情散文著称,并长于旧体诗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开始发表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除发表于全国和地方报刊的大量诗文作品外,有散文集《春天的声音》出版。事迹详见《人物传记·李秀峰》。

贾忠国,中国音乐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参加过甘肃陇剧创建工作。长期致力于音乐特别是陇剧音乐创作,有上百件音乐作品发表、灌制唱片、录音播放或为舞台演出伴奏,有的参加了全国或地方会演。

柯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任理事暨甘肃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甘肃省文联委员。主攻民间文艺学及民俗学,参加过高校教材《民间文学概论》的编写,发表有关民间文学及民俗学论文20多篇。

李升堂,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成立代表暨会员。长期主攻文史,在《人民文学》和地方书、报、刊物发表作品130多篇。

马衡麟,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暨理事,善画虎,与人合作剪纸画《祁连山下女民兵》曾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有50余幅作品发表于地方报刊或参加省、地美展。

贾治龙,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先后有50多首诗作发表于地方性报刊,或被选入《甘肃诗歌选》。

张伯峰,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善画牡丹,创作木刻《村学晚会》、《晨》分别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全国民盟美术作品展览。 

窦世荣,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主编庆阳地区老区文学季刊《北斗》杂志,有论文及诗、文作品发表。

乔旺堂,中国摄影家协会甘肃分会理事,从事新闻摄影报道,曾在《人民画报》及地方报、刊发表摄影作品。

还有许多业余作者,虽未参加文艺团体,但其作品有不同程度的艺术造诣。陈于思于50年代开始在《文艺学习》等全国和地方文艺刊物发表《抛锚》等短篇小说,198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烛》,被《小说月报》选目。地豆、吕正孝、刘忠改编和创作的一批中、小型秦腔、眉户和陇剧现代剧、传统剧,都曾被长安书店或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燕旺才有剧发表于地方报刊,秦腔现代戏《老掌柜新传》获甘肃省1985年戏剧创作二等奖。绘画方面,早年张振纲于西安艺术学院就学时,即与人联办个人画展,创作亦有成绩,王嘉夫、肖海瑞、王顺发、刘海林、权宝乾等,都有较多作品出版、发表或列入展览。摄影方面,高军、南春雷、李顶峰等人也有新闻或艺术摄影作品发表或参加省、地级展览。具有悠久传统的农民画和民间剪纸画,更以新的姿态出现于新艺苑。宁县农民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当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无人支持、培养,也没有发表园地,任其自生自灭。其中有的转做寺庙壁画,有的为木器、瓷器做装饰画,作品至今尚有遗存。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画有了新的生活内容,60年代以后曾被纳入政治思想斗争,为农业生产、生活和阶级斗争服务。近年,农民画开始正常发展。1984年,宁县4位农民画作者的作品,参加了甘肃省农民画展,其中,早胜寺底村的麻科义所做《秋收》一画获优秀作品奖。县内广泛存在的剪纸艺术,发展到画、剪、刻紧密结合,画法剪法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仅近年集中和单幅发表于报刊的作品就有40多幅。1976年,甘肃省群众艺术馆曾于宁县举办全省剪纸创作学习班;1978年,又在兰州举办“早胜公社农民剪纸画展览”,庆阳地区为之印制剪纸画专集。象太昌王绒子这样年过花甲而秉承传统剪纸艺术的老人,到处可以找到。在传统文化的哺育和新文化事业的培养下,象女青年尚秀琴、张粉莲、王梅珍、王惠萍、王星梅等新的农民剪纸画作者正在涌现。书法艺术代有人才,如早年的韩步瀛、杨维昌、张汉杰、刘世钦,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旺景涵、张致和、南春雷、李顶峰等,师古代名家各体,俱有功夫。青少年一代后继者甚众,且师古创新,极富生气。雕塑人才正在成长。

                                                                                              (选自《宁县志·文化志·文化·文艺创作》)